——学习《淺論“佛教超越界限”》的一点心得
通過學習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的《淺論“佛教超越界限”》經文,弟子粗淺地認識到,“在法性意義上而論,宇宙自有超越界的存在”。這個“存在”的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不是什麼“上帝”,也不是什麼“神靈”,更不是迷信中的“天老爺”。而“是肇源法性,是宇宙實相,是宇宙靈性,是宇宙道德,是宇宙意志,是宇宙生命”。簡言之,超越界就是宇宙規律。但是,由于祂不是人們六識意義上的“客體”認知,因而既看不見,摸不著,也言语道断說不清。
然而,超越界作為“存有的本源”,却是“包容一切者”。因此,在宇宙中,在人世間,超越界時時處處起著絕對規律性的作用。萬事萬物,順之者則存則昌,逆之者則衰則亡,一概莫能例外。 “非與之瑜珈實踐的眾生不易明白”其究竟,因而在超越界(宇宙規律)面前,不少众生常常盲然無策:或則滋生迷信,自欺欺人;或則逆規律行事而導至被動,甚至導至存亡難保的尴尬处境。
《淺論“佛教超越界限”》告诉弟子,作為“存有本源”的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具有密碼的特性。人們一旦破譯乃至掌握了超越界的密碼工具體系,就能運用自如的與超越界瑜珈實踐。通過瑜珈實踐,去感知、領悟超越界——一種宇宙靈性竟然千真萬確地存在。於是,這又說明:這看不見,摸不著,言语道断說不清的超越界却是可以感知、感受、領悟,乃至可以實踐和運用的。
那么,超越界的密碼是什麼?怎麼樣才能把握這些宇宙密碼呢?
通過學習《淺論“佛教超越界限”》,弟子粗淺地認識到:“此密碼就是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所指的‘聖密十法界’的‘曼荼羅’和‘遍佈六宇宙’的‘三密陀羅尼’。”正是這些“遍佈六宇宙” 和“聖密十法界”的“曼荼羅”和“三密陀羅尼”等“聖密宗視域之下的教相、事相、戒相、圓相話語境界”,構成了“具代表性的聖密宗超越界密碼群體”。而聖密行者則可以在俱德正法導師的靈性加持引領下,通過“清淨、無我、調伏、精進”和“教相、事相、戒相、圓相”的持之以恆的艱苦修持,就能夠“借用聖密宗超越界密碼群體,使超超界之靈性顯露,通過佛教教相的指引,運作此密碼語境體系的工具,幫助救度沐浴眾生,直達宇宙實相,直面本體,臻至究竟解脫”。而這,正是聖密行者所追求的目標和肩負的歷史使命。
《淺論“佛教超越界限”》明确圣示:“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非與之瑜珈實踐的眾生不易明白。”这就是说,僅僅在教理上瞭解諸如“聖密宗超越界密碼群體”、“聖密宗超越界話語境界”,或“聖密宗密碼語境體系的工具”等等名相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在於實踐、在於運用、在於瑜珈。弟子理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在傳授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聖密宗超越界法理之時,總是強調要全面把握聖教的“兩劑藥方,八味聖藥”,即全面把握“清淨、無我、調伏、精進”和“教相、事相、戒相、圓相”這16個字的必要性,總是強調在聖密宗教相指導下的事相修行,強調教相的運用,強調瑜珈實踐,強調實修親證。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阿達爾嘛佛 師尊在去年5月15日下午的聖密龍講中聖示:“我們所講超越界,就要超越‘我’,進入無我的境界。把握这个宇宙的实相,把握肇源法性。这个才是真正的进入超越界。”同年5月24日,师尊在聖密龍講中又進一步聖示:“所謂的超越界,實際上是超越自己的我執法執。”而 大聖 佛祖正是以“無我”設教,稱之為“無我解脫學”。
因此,弟子通過學習《淺論“佛教超越界限”》經文,便有了一点肤浅的心得:“无我”是实现“解脱”的必然途径。學習超越界的法理,對於弟子來說,就是要重點把握住“清淨”和“無我”教相法理的學習,尤其要重點把握住“無我”的修行實踐。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这个宇宙的实相,把握肇源法性。这个才是真正的进入超越界”,才有可能获得灵性生命的真正解脱。
弟子在自我反省中发现,弟子不僅在今生今世近70年世間法之“我”的熏染中,嚴重地雜染了“有我”的諸多頑疾,而且由宿世帶來的俱生我執法執也非常严重。正是这些“我”、这些“我执法执”,成了弟子修持道路上的圣道障,成了弟子虹化解脱的“拦路虎”。因此,必須通過堅持不懈的脫胎換骨式的“無我”修行,才有可能超越“自我”,真正進入“無我”的“清淨”境界,进入“离垢晶莹,明空自鉴”的境界,获得真正的“自在解脱”。對於這一點,弟子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必須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修持毅力。
獲得這一點認識,應該是弟子一年来學习《淺論‘佛教超越界限’》的主要心得之一。
HN CZ 圣密弟子 VPD
2010年4月15日
 TT Explorer
 TT Explorer  Windows XP
 Windows XP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Google Chrome
 Google Chrome  360Safe Explorer
 360Safe Explorer  Windows Vista
 Windows Vi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