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
2012.02.19 星期日 2-3pm
Hobart FM 96.1 電臺華語廣播
極終善性慈悲高祖李淵禪讓
聖密龍講聖示
廣播電臺:
在這數次的廣播之中, 薄伽梵 師尊跟我們分享了初唐時期聖密宗宗前帝師的聖蹟,以及相關的隱態世界的教法。恭請 薄伽梵 師尊繼續為我們聖示;有請 師尊。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
阿彌陀佛!
各位聽眾大家好。今天繼續昨天的聖密龍講。昨天講到宗前帝師──大唐高祖李淵。他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首先把大孩子李建成昇為太子、二孩子封為秦王──那就是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三孩子封為齊王──那就是在玄武門事件中死亡的李元吉。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成兩個人聯合起來,陰謀兵變;但是,太子李建成並非是此兵變主動方,陰謀兵變主動方是李元吉。他們兩位打仗還是很有一套的;雖然在打下大唐江山的時候,三個孩子、包括他父親──就是高祖李淵本人,都是馬上將軍,都是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立下大戰功的。三個孩子中太子和齊王兩人也並非是等閒之輩,無非就是他們的理念跟高祖李淵有一些區別;這個區別或許就是一個根本的區別。
極終善性慈悲 高祖李淵禪讓
高祖李淵,我們說祂是我們的宗前聖祖,那麼祂就是修密的,就是學密法的、學佛法的。學佛法就是一定有一個宗旨的,也就是說:依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在當時的體現,就體現在高祖原來是期待效法古代三皇五帝時候的優良傳統,希望把這個皇位進行禪讓。但是皇位只有一個,他禪讓只能夠禪讓一個人;他是希望能夠演繹到他禪讓給大孩子、大孩子禪讓給二孩子、二孩子禪讓給三孩子,然後三個孩子一起執政,他自己做太上皇。這樣,造就一個鞏固的李家統治集團。這就是猶如我們中國曾經試過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希望是中央的一個集體領導小組;但是後來的情況看上去並不盡如人意。
就是自從齊王李元吉要準備在秦王李世民和高祖李淵來視察齊王府的時候,刺殺李世民;這件事情,由於太子激烈反對,沒有成功。從這一點上看,可以知道太子的心是很仁慈的,也是很善良的。這一些記錄現實地告訴我們:唐朝的歷史流傳下來,《舊唐書》也好、《新唐書》也好、《資治通鑑》也好,並非是跟某些歷史學家所講的“太宗即立,懼於身後名,始以宰相監修國史,故兩朝《實錄》無信辭。”
〝兩朝《實錄》無信辭〞這句話或許講得太嚴厲了一點。由於人為的原因,歷史有可能〝真〞、也可能有〝假〞,但是我們宗下流佈傳承的下宗前、宗後帝師的歷史,是〝宗教真實和宇宙的真實〞相統一、〝宗教的真實和歷史的真實〞相統一。我們相信,我們宗下所傳的是真實的。宗下所言,關於高祖準備演繹〝禪讓〞的〝歷史劇〞,這也是真的。
有關的記載是很確實的。這個〝禪讓〞的思想,在《舊唐書》、《新唐書》以及包括《資治通鑑》中間,雖然沒有大肆地加以宣傳;但是高祖李淵的禪讓思想是有〝記載〞的。何以見得呢?就是當尉遲恭進入皇宮,保衛高祖的時候,高祖在不經意之中也是流露出這樣的思想來。
流露出什麼呢?尉遲恭在告訴高祖的時候,說:“外面太子的軍隊和齊王的軍隊已經迫近了皇宮;而秦王的軍隊稟承您的意旨,趕來保護皇宮。”高祖是明白的,秦王府的軍隊在人數上少於齊王府和太子儲王府的軍隊之總和。因為古代打仗沒有像現代的戰爭機器,現代化武器有炸彈,那個時候講〝人海戰術〞,人數的多寡實際上就是往往決定了戰爭的勝敗。因此,當高祖驚魂稍定的時候,聽到尉遲恭的報告和請求。因為尉遲恭請求高祖趕快發令,賜予秦王李世民權力,否則他很困難主動發出作戰之令。
高祖是深知他們雙方實力的懸殊的,他是知道、是清楚秦王李世民需要精神上的支持。所以他不經意地就講出一句話來;他聽到尉遲恭的報告、請求以後,他就自動地說出一句:“我也正是這樣想的。”這句話,一般解讀歷史的人可能不會這樣理解──他怎麼搞的,高祖怎麼會同意秦王李世民殺害他的兄弟呢?實際上,這裡頭高祖李淵早就已經授過權了。
高祖授權秦王 誓死保衛皇宮
就是好像我在昨天比喻的一樣:毛澤東主席南巡的時候,碰到許世友就問他:“中央出了修正主義,你怎麼辦?”許世友毫不猶豫地站起來說:“我帶領軍隊北伐。”當時許世友好像是南京軍區的;從南京軍區到北京軍區,如果說中國真的出現了那些事情,也是一個漫長的道路。但是可以肯定,毛澤東主席這樣的講話。在當時的形勢下,是沒有可能在報上公佈和公開的。同樣的理由,高祖李淵給秦王李世民授權,誓死保衛皇宮,也是沒有可能公佈的;他只能夠用自己的行動、封官的行動,授予他這樣的權力,以便他在未來作好準備、加以使用。
那他的行動是什麼呢?就是我在昨天已經講過,他的行動就是封他為〝天策上將〞。所謂〝天策上將〞,意思是說〝宇宙〞賜予的權力、宇宙所封的權力,稱為〝天策〞。這個〝天策上將〞在唐朝一代,就是秦王李世民一個人用過,以後就沒有人再有被授到〝天策上將〞。〝天策上將〞封了不久,後來由於玄武門事變,秦王李世民登基以後,當然他就不需要〝天策上將〞這個封號了,〝天策上將〞就自動地被廢除了。但是這個〝天策上將〞自動廢除,也是在《唐書》上、《資治通鑑》上寫得一清二楚的。
〝天策上將〞,李淵不僅是封給他一個名,而是他確確實實有權力,成為唐朝官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份。這個職位在唐朝傳統的〝親王〞、〝三公〞之上,他的地位僅僅是次於名義上的文官之首──三師;我們昨天已經講了,這個三師就是太師、太傅、太保。〝天策上將〞這個權力是非常的實實在在。這是比尚書令和諸王的分封還要高,非常的、非常的珍貴。巧妙的是,雖然他有很高、很大的權力,但是他不可以以這一個名義跟太子相媲美,不可以搶奪太子的儲皇之位。所以,這樣的安排確確實實是一個宇宙智慧。沒有宇宙智慧、沒有八識以上的清淨智慧、沒有九識的智慧,這幾乎是沒有可能想出這樣好的妙計。
當時,秦王李世民獲得天策上將,是不是無功受祿呢?
不是。
在武德四年;我們現在講〝武德四年〞,主要是為了能夠知道玄武門事變這個時間上相隔多少。玄武門事變是武德九年六月四號。而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連破了夏王竇建德、鄭王王世充兩大隋朝的割據勢力,並俘虜了竇建德和王世充兩個人,把他們兩個人押解到首都長安。這樣為唐朝建立大統一,摧毀隋朝,立了巨大的貢勳。
宇宙安排 天策上將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淵怎麼樣來獎勵秦王李世民?
因為李世民這時位列秦王,已經很高了;又有秦王的官職,又有太尉的官職,又兼到尚書省的尚書令(尚書令是各位宰相的首位,首座宰相)。到這個時候已經封無可封了,再上面就是太子了。為了獎勵他,所以就根據〝宇宙安排〞,封一個〝天策上將〞。除此之外還不夠,還要加領〝司徒〞。〝司徒〞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三公的第二位,主要是負責管理全國的人民教化。這個時候〝三師〞和〝太尉〞這兩個職都屬於空缺,那麼〝司徒〞實際上就成為百官之首。所以,在〝天策上將〞的同時又兼尚書令。這個地位是非常的高,可稱為高上加高。
這個〝天策上將〞一封,李世民跟太子〝儲皇〞李建成和三弟〝齊王〞李元吉兩個人的聯合勢力可以有一個基本的平衡作用。
在武德九年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昇為皇太子,已經沒有需要作為臣子的〝天策上將〞大官職了──雖然這個官職權力很大,昇為太子權力就更大了。就在武德九年六月二十九號乙酉日,天策府同時被廢除。這個廢除是由李世民親自頒發廢除的。從此,唐的朝代再也沒有使用過〝天策上將〞這樣一個官職的名相。
這個官職的名字,事實上、客觀上也給當時局面的安定是有正向引導的安定作用。後來形勢變化、條件變化,李世民昇為太子,當然〝天策上將〞是沒有必要再加以保留。
在這個過程之中可以看到,作為一個帝師要禪讓自己的皇位,也要因緣成熟。如果因緣不成熟,李淵的計劃雖然很慈悲、也很智慧,可是也不能完成。
以聖宗聖密龍講開示,高祖李淵是如何想的呢?
〝讓皇帝的權力,由大兒子傳到二兒子、再由二兒子傳到三兒子,由三兒子再傳回到李淵身上,他做太上皇,成就〝家天下〞;三個孩子(實際上是四個人)共同執政,相親相愛,以期天下〝永遠〞太平、和諧,為老百姓有一個平安的社會〞。這個想法是很好,但是事實上不容易做到。因此,從這一個歷史故事中間,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唐朝流傳下來的歷史,不是全部都是妄語、全部都是偽造的。《舊唐書》也好、《新唐書》也好,它反映了一定的歷史史實。
皇帝眾生 需要教育
當然,到了玄武門事變之後,整一個社會、中央集團的混亂狀態,慢慢地得到安定。在這樣的情況下,秦王李世民就從此身上背了一個黑鍋:親自〝殺害〞了自己的兄長,〝奪嫡謀位〞。所謂〝奪嫡〞,〝嫡〞就是嫡長子,就是儲皇;既殺害了他的哥哥,又殺害了他的弟弟。這一個現實,客觀上的〝黑鍋〞,很多人在朝廷中,在三省之中的人大多數都是太子的親信;那麼當太子突然換位的時候,他們適應不了形勢。所以有不少人就寫了一些東西,在歷史上留下來。當然也有一些人攻擊太子李建成、攻擊齊王三子李元吉。因此,歷史就變得混亂起來了;就變成後代人不容易看清楚玄武門事變的歷史過程。
而作為 聖宗而言, 聖宗聖密龍講所講的東西,僅僅是從聖密宗的立場上講這一件事情;怎麼樣以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來看待帝師們的各種動作?皇帝們也是眾生,皇帝們需要教育,並沒有比要教育普通的老百姓來得容易;或許教育皇帝們難度會更大。
這裡就要講到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之後,秦王李世民的臉譜,被那些文人已經描寫得〝陰險、狠毒〞、〝沒有親情〞,〝殺害哥哥〞、又〝殺害了弟弟〞,又逼老爸讓位、讓他來做皇帝。
歷史就變成了這樣的一種評價。那事實上是怎麼樣呢?
事實上李淵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他跟隱態世界是有溝通的,所以他跟秦王李世民禪讓了皇位以後,他就下決心要苦苦地薰習自己對隱態世界的認識和追求。因此,他的晚年就是在修持中渡過的。
這一個情況,社會上的人都是不瞭解的。這個情況,也是被那一些對秦王李世民昇為皇帝以後所做的種種加以否定之中的一個例子。說:〝對他的爸爸不好〞,〝奪〞了他的皇位,而且給他打入了“冷宮” 。事實上並非是如此。這個不是〝奪〞,是〝禪讓〞而來的;禪讓以後,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他的爸爸封為太上皇。太上皇是一個榮譽的職位。聽起來好像是榮譽職位,但是在當時還是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這一個說法,許多寫歷史的人我相信不是修聖密宗的;所以他們對聖密宗修練〝清淨、無我、調伏、精進〞這樣的理念是不認識的;對〝教相、事相、戒相、圓相〞這些理念是不認識的。所以,當太上皇李淵安心修養的時候,後來的文人就把唐太宗李世民講成是〝奪了父親的皇位,而且對父親不好,把父親打入冷宮〞,這個說法實際上並非是真正地符合宇宙真實的,因為這裡有宇宙的道理在裡頭。而太上皇李淵也是很平安地安享了晚年,到七十多歲才故的。
跟隱態世界溝通實際上是眾生的幸福、是眾生的大福報。太上皇李淵能夠跟隱態世界的能量溝通,實際上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世間法那麼複雜的政治鬥爭環境中,他隱退下來,這實實在在是不容易,花大決心、要花大力氣的。
而剛才我們所講的衝進皇宮的這位戰將尉遲恭,他在晚年的時候,也是跟太上皇李淵一樣,他也開始隱居。
隱居下來做什麼呢?隱居下來就是跟隱態世界溝通。所以,在史書上說他〝修習方技〞,實際上這個就是隱態世界的運作;〝修習方技〞就是安渡晚年。
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的聖密龍講就到這裡。我們下次再繼續。阿彌陀佛!
各位聽眾,再見。
廣播電臺:
感謝 薄伽梵 師尊的聖密龍講教法。我們希望下星期能夠再請到 薄伽梵 師尊繼續為我們聖示。謝謝 師尊。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