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观点」《杂阿含经》深蕴虹转圣义之浅述(一)




《杂阿含经》深蕴虹转圣义之浅述(一)——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佛法,究竟而言是一门修持实践,进而获得永恒的宇宙生命的学问。虽然,以世间的学问被冠以“宗教”,克实言之,祂是哲学、美学、科学、艺术……,更是灵性生命的究竟涅槃---虹转之艺术。

佛教的判教学术,在教相上以众生的根器所设立的十二乘教法,无非是救度一切众生的需要。而这一众生,显然是包含着占绝大部分的没有出家的在家修行人,这也是在 大圣 佛祖的救度之列。

因而,上座部佛教与无相密乘的佛教,从法性意义上而言,是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十二乘教法所构成的一个曼荼罗圆,正是显示了法轮的究竟之处。

本文将结合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宗师圣密龙讲中对《嘛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做的开示,以及对《杂阿含经》和《佛说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经》(下文简称《维摩诘经》)的相关教理所做的诠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学法体会分享。

一、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二、《杂阿含经》深蕴虹转圣义

三、《维摩诘经》不思议解脱法门基础于“照见五蕴皆空”

四、佛教诸乘灵性对话的重要意义

五、不假修证,多闻无益,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嘛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虽然只有短短260个字,却被公认为《大般若经》系列的心髓,尤其其中的两句经文“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更被认为是体现了佛法的核心要义和根本目的,简单而言,也就是自度和度他。

这两句话的关要更在于祂沟通了大、小乘的教导,既照顾到了个人修行的迫切需要,也照顾到了救度广大众生的殷切期待和希望。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在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祂毅然放下将贵为一国之君的荣华富贵而走向充满艰辛、野兽出没的山林探寻解脱之路时,祂心中所装满的,本来就不只是自己个人解脱的期待,而是对于广大众生生老病死种种苦难的深刻悲悯。

祂用自己亲身修行证悟,即身成佛的示范显示给众生看,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通过正确的修行,适合自己根器的修行,或疾或慢,都可以最终修证成佛,祂启建圣教,设立僧团,大弘法化,说显说密,目的也不在于传播什么理论,而是希望更多的众生可以获得灵性生命的自在解脱。可以说,在佛教中,自度和度他,本来就是不可以分开的。

大圣 佛祖深刻洞悉人的十三层识及宇宙诸时空之灵性心理学、灵性科学,面对八万四千不同根器的众生,从而开出系统度一切苦厄的灵性救赎学说,人的前六识与高层识,显态世界与隐态世界,显教与密教,小乘,大乘,密乘,十二乘判教,无非是宇宙实相的不同侧面,若仅作学术上的分野,无可厚非,但如果要以其中某一个侧面,去排斥另一个侧面,则显得没有必要。

换言之,显教所研究的前六识的基础理论训练,与密内密所实践的贯穿十三层识的灵性修行所带来的逮诸总持、游戏神通之种种度众妙用,并没有任何矛盾,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前六识的理论表征之上,以为佛法的真精神只在于文字、语言相,就会错失其升起灵性大用的精髓之处。

因为,以 大圣 佛祖之究竟唯识学而论,语言、文字相还难以超出六识之范畴。这犹如《佛说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经》之《香积佛品第十》中所显示的在香积佛国中,是以各种各样的香气来说法一样。这正说明了语言、文字所难以表达的究竟佛法之妙义的局限性之所在。

也就是说,佛法并不以在理论上懂得了“照见五蕴皆空”为止了,并不以佛教的原始佛教声闻乘而止了,还有更加丰富,更加广大的大乘佛教,密乘佛教,密内密乘佛教。实修亲证,真实地照见五蕴皆空,方能不辜负大圣宝 玄奘大师在《嘛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两句金句的良苦用心。在显、隐两态世界中将五蕴的毕竟空义升起胜义有、圣密有之种种妙用,达到度一切苦厄的根本目的。

二、《杂阿含经》深蕴虹转圣义

《杂阿含经》是众所周知的声闻乘的原始经典,在一系列短小精练的经文中,包含了 大圣 佛祖最基础的原始经教,其中也讲到了人如何通过“照见五蕴皆空”而达到心解脱的目的。

佛祖用朴实简要的法语深刻剖析与我们每一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五蕴运作模式,揭示五蕴的本质,教导祂的弟子放下执着,离开欲望的重要性。如果仅从六识层面考量与比较,相较于一些描述佛法诸神通妙用的大乘、密乘经典,这些朴实的教导果然是“基础”、“平常”、“不足为奇”。

然而,佛法本身就是“密”的哲学,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而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大圣 佛祖通过“空”的论证而教导祂的弟子要以诸真相,认清宇宙实相,断除众生今世的烦恼执着,也断除以后无量世的烦恼执着,脱离永恒的痛苦,从这个究竟义的角度来看,无论佛祖权说、实说、方便说,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宗旨,如果只是执着 佛祖言教的表达方式本身而去分别大、小、密诸乘,则恰恰背离了“空”义的根本。若以实修亲证深刻瑜伽诸佛经的文字般若,则能体察到 佛祖诸种言教中根本上的一致性,由是只有得到俱德导师的究竟解读,才能真正领会佛经妙谛。

《杂阿含经》第一经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首的,“如是我闻”是每一篇佛经开头都会见到的“六序证信”之一,通常的解释是表示这都是我们那么多人结集而成的,是由结集者以亲身听见而记载下来的。而密教的解密则有所不同,而我亲自听见过, 佛祖对我这样做的法身心语,同时, 佛祖对此进行过印证。

对于“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几句经文,声闻乘一般的解释是,心解脱的人,若要自己证知这个心解脱,那么你就会真正证得,有能力作证;而“我生已尽”则是讲我不会再次地出生,我这个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了,也就是说,色、受、想、行、识,照见五蕴皆空了,应当完成的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知道不会再受轮回。


而根据圣密宗第二十七代 圣宗 薄伽梵 至极维摩诘 净悟老法王的圣密解读,则有更深的理解,因为修行者已经照见五蕴皆空,已经度一切苦厄,所以他能够自证,而且确实能够自证。“我生已尽”是指我的修证已经可以达到虹化的水平,“梵行”讲穿了就是虹转法门,三种不同层次的虹化,悲心慈证虹化,般若智证虹化,极终善性虹化,体现了救度各种不同的众生,三种虹化不论哪一种,都称为“梵行已立”。“所作已作”就是根据 佛祖的教导,我在今世中所要做的,要求证得照见五蕴皆空,我已经都证得了,能够做到清净、无我、调伏、精进了。“自知不受后有”这句话非常明确,也就是虹化了以后,通过四大时空,然后再转世回来的时候,不会再像前世这样被五蕴迷惑;转世再来的时候,回到僧团中要度尽一切众生,而不是像前一世那样要大导师来教化我们,引领我们,让我们懂得五蕴皆空,让我们懂得要度一切苦厄。

在《杂阿含经》中所讲的这一些观点,圣宗所解密的,在南传的经典中也能够找到依据,如南传的一部《相应部尼柯耶经》第二十二,第五十一经《喜尽经》,第十二经《无常经》,第十三经《苦经》,第十四经《无我经》等。

可见, 佛祖在原始经典的所谓基础教法中,就已经讲得非常深刻,只不过如果没有 圣宗的解密,可能无法感受到其实 佛祖任何的教法,其源头的根本灵性动力,都是来自于阿尼米塔、阿尼拉泊雪、阿拉卡丝那这三极无相法门的光辉。

三、《维摩诘经》不思议解脱法门基础于“照见五蕴皆空”

《佛说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经》为密内密乘中国汉传密宗——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的根本经典,在宗下也被尊称为《圣祖经》。《维摩诘经》中 维摩圣祖的度众圣行,是每一位圣密行者的修行圭臬。经中所展现出来的 维摩圣祖逮诸总持、游戏神通的住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的灵性修为,并非玄乎其玄的神话,其实正是源于对于 佛祖基础教法中“照见五蕴皆空”的真实的修证。

《维摩诘经》开篇第一品《佛国品》中, 大圣 佛祖通过与舍利弗尊者的一出度众大戏,剖析了五蕴的运作,并推出“心净则佛土净”的根本理念。舍利弗尊者演示五蕴的机制,色、受、想、行、识一连串的反应,由眼前所见的佛土丘陵坑坎、荆棘砂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而产生身心不适的感受,进而出现分别想,甚至开始谤佛,恶业身心语升起:“难道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在即将由此恶业身心语的业思而在八识染分中种下恶业种子之前,幸得 大圣 佛祖佛力加持与提升,显现佛土本来清净,教育一切大众。佛土本来清净,只是当你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时,就如盲者看不到日月的光明一样,看不到佛土本来清净。由是,深刻揭示五蕴在修行中的具体操作,以及内心清净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我们唯有清晰了知五蕴运作的机制及它的特性,才会懂得如何在实际的修行中转为业力所牵引而致使我们进入负堕时空的凡夫的五蕴为圣者的清净之识,关键在于学了法以后,顺应宇宙规律,摆正思维。


Vimalakirti——维摩诘初圣祖,亦称净名,无垢称,祂时时处处,过去、来生都是清净的,祂由清净之国阿丝律耶佛国而来,清净的本源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祂的一举一动都能够体现对于五蕴的了知,能够对五蕴中发生的情况,无常、苦、空、非我如实的知道,如理的思维,这个如理的思维就是正确的思维,正法的思维,正见的思维,正由于这样的思维方法,所以祂的一生就可以称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正由于 维摩圣祖的至极清净,所以祂可以做的“入污泥而不染”,“行于非道,是为佛道”,以在家相进入凡夫的闹市去弘法,进入皇宫去弘法,到各种社团去弘法,甚至到青楼去弘法,到各种各样最污秽的地方去弘扬佛法的真理,根本一句话,就是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也正由于祂对五蕴的深刻了知,照见五蕴皆空而彻底的无我,才能够为度众生的方便而现身有疾,以自身的示疾相教育众生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应当断离对此色身欲望的执着,当乐佛身,并由此而展开经中以下诸品精彩的度众大戏。

四、佛教诸乘灵性对话的重要意义

佛教内部诸乘灵性对话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不同根器的修行者对佛法不同层面的闻、思、修、证的心路历程的交流互鉴,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及全面地理解 佛祖教法的究竟义,以及更重要的通过这一个灵性对话所提供的灵性时空通道,令有缘见证及参与者明了融会贯通十三层次的真实的修行所能够升起的度一切苦厄(包括自己在内)的灵性大用,而不仅仅是理论范畴内的探讨。

灵性对话是贯穿《维摩诘经》诸品的一条主线,从 大圣 佛祖亲自总指挥导演的一出出度众大戏中可以看出 佛祖提升众弟子根器,以期望回小向大、运显转密的良苦用心。从中也令我们感受到《维摩诘经》中所表达的究竟义理,世出世法无二无别,显密诸乘圆融无碍,关键就在于对宇宙实相一乘法性的实证。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作为上座部圣者的杰出代表,被 大圣 佛祖法身心语委以重任,在多处灵性对话中示范演绎众生在修习佛法中可能会出现的分别心,低层识障来认识圣法,以及由于俱生我执、俱生法执的存在,清净程度不够而难以圆满承接 佛祖的教法,执着某一修行形式的病相。

如在《弟子品第三》中,维摩圣祖教育正在禅定宴坐修行的舍利弗“不必是坐,是为宴坐”,正是在破除祂对于禅定打坐这一修行方式的执着,指出真正的宴坐是动、静陀罗尼的灵性修行,真正的禅定是24小时的“生活禅”,而不只是闭上眼睛入定,睁开眼睛就是出定的被动的修行。而成就24小时的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广泛地救渡众生。


又如在《香积佛品第十》中,正当法会开至最高潮,最精彩处,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的高果位时,舍利弗心中却出现一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 维摩圣祖以法身心语捕捉到了舍利弗这一念,于是,祂很直截了当指出,我们的 大圣 佛祖宣讲的有八种解脱法门,仁者(这个仁者就是指舍利弗)应该切实的奉行,怎么能够一边在听佛法,一边心里在想吃饭的问题呢?那么请稍等一会儿,会令你吃到未曾有的美食。随后, 维摩圣祖以这一灵性对话的圣缘,进入三昧禅定,以神通力令诸大众进入香积佛国的殊胜时空,显示超越低层识障种种身心觉受的欲望所能够带来的宇宙的回馈。

这一个故事提示我们,“照见五蕴皆空”一定要联系实际,如果不联系实际,就会成为舍利弗,在听法的时候,竟然首先想到了要吃饭。学以致用,才能得到现实受用。如果只是学会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解脱的方法,却没有自己去切实地遵照执行,那也是解决不了自己任何的问题的。

继古天竺此首次上座部佛教与Tantrayana佛教的灵性对话之后,2011年在斯里兰卡举行的世界佛教青年僧伽会年会(WBSY)上,灵性导师兼会长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宗师和秘书长Most Venerable Anuruddha Maha Thero,共同举行了第二届上座部佛教和无相密乘的灵性对话,复兴了这千年的古天竺灵性对话的传统。

随后数年WBSY的灵性对话,无论是在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达成的《欧洲宣言》,还是在美国加州中国汉传密宗——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美国总道场所举行的灵性对话,在欧洲比利时举行的灵性对话,在缅甸以及去年在澳大利亚塔州圣密宗世界总部举行的灵性对话, 大圣 佛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灵性教法,在国际上普撒菩提圣种,令无数有情得法解脱。


五、不假修证,多闻无益,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前文已经提到,如果仅仅是学习佛法的理论,懂得“照见五蕴皆空”的道理,但没有实际的修证,还是解决不了自己任何问题的。其实 佛祖在多部经典中都曾强调过这一个问题,除了前文讲到的《维摩诘经》中舍利弗的例子,在《大佛顶首楞严经》开篇第一卷,就是讲到了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误入摩登伽女淫舍,险些损坏戒体的故事,阿难尊者是佛祖最优秀的十大弟子之一,随侍佛的左右,“多闻第一”,多闻经教,应该懂得很多法理,可是一遇到魔障的蛊惑,还是丧失了自己的不动之心,丧失了道力。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只有听法,只有“学法学”,“学佛学”,如果不假修证,则多闻无益,多闻仅仅是文字相的追求。常住的真心,宇宙的实相,不能够由于多闻而获得;三昧正定,三昧耶的究竟果位,也不从多闻而产生。

当然,这一个故事是阿难尊者清净、无我、调伏、精进,与 大圣 佛祖法身心语,为教育后世众生而上演的一出度众大戏,就如同《维摩诘经》中的舍利弗尊者一样。

试想,如果人只认识到自己的前六识,只认识到前六识所感知到的显态世界,即使你在前六识中把五蕴的理论学得再如何纯熟,再怎么讲五蕴本来空,你如何能够挣脱来自七识、八识染分中的负能量,也就是业力所左右的五蕴的锁链?唯有摆正方向,认识到 佛祖的教法本来就是深入显、隐两态世界,贯穿十三层识的灵性生命实践,才能够通过导师的引领,在正确的修行中层层深入和净化,开启高层意识,以比人生更高一路的境界处理五蕴的问题。通过人天瑜伽,直接来一个飞跃,而不是仍旧站在五蕴的环节之中去以色、受、想、行、识来观这个“空”,那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毫无意义。


这一个“照见五蕴皆空”的宗教过程,质言之,也就是一个消业和积累灵性功德的过程,消业与积累灵性功德是一体两面。如果离开了灵性功德的积累,而只是一味地谈消业,那也就好比是“如人说食,终不能饱”。而要能够做到消业,就必须在灵性导师的指引下,做好清净、无我、调伏、精进,教相、事相、戒相、圆相的圣密修行,努力积累灵性功德。同时,也要以戒为师,时刻自省,做到多积累少消耗。由此,才有可能令自己的消业从量变到质变,才能有足够的证量从受业力牵引的五蕴的轨道中挣脱出来,做回一个真正的自己,而不是一个被业力左右的木偶。

这一个真正的自己,也不再是凡夫概念中的“我”,而是消除了七识和八识染分中的俱生我执、俱生法执的那一个“幻我”之后,所实证到的人与宇宙是一个不连续的整体的真我。

而这个所谓的“真我”,也只不过是一个借用的名相而已,因为当能够实证到人与宇宙是一个不连续的整体的时候,那一刻应该已是法性显现,显现出无我的境界,自己的内心也能随之而安住下来,调伏于灵性导师所安排的度身定做的宗教过程,通过清净、无我、调伏、精进的圣密修行实践,积累灵性功德,消除诸业的羁绊,从而三业转三密,无所畏惧自解脱。



發佈留言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