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及法师多元文化电台讲座】于五蕴若知若明若断离欲则能断苦
![]()
正思维五蕴第一蕴“色”
今天的圣密龙讲,我们继续来学习 佛祖关于“五蕴”的教导。祂在《杂阿含经》的第三经中,进一步地分析了为什么人不能够明白这个“五蕴”?
佛祖说如果不明白五蕴中的第一个蕴“色”,那么必然地也就不能够进一步明白后面的四个蕴“受、想、行、识”。
因此,佛祖在《杂阿含经》第三经中所讲的内容就更加朴实地、现实地阐明了这一个宇宙真理,阐明了这一个佛法,阐明了正思维、正法,阐明了正律,真正地能够离苦得乐的程序和步骤。
第三经是这样说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
佛祖一连讲了几个“不”,就是说对五蕴的这个“色”,你不知道、不明白、不断灭、不离开这个欲望,那么就不能够断除这一个苦。
![]()
正思维五蕴之“受、想、行、识”
因为是这样,后面的 “受、想、行、识”这四个蕴,也就由于“色”的不明,那么“受、想、行、识”也不明;由于“色”的不知,那么“受、想、行、识”也不知;由于“色”的不断,那么“受、想、行、识”也不断;由于“色”的不离欲,那么“受、想、行、识”就不离欲,那么就无法断除自己的烦恼和痛苦。
祂的经文就是这样非常清楚明白地说的: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
在这里, 佛祖显示了这个“色、受、想、行、识”的五种逻辑关系,“五蕴”第一蕴的不明,那么后面四蕴都不明。由于第一蕴的不知道,不知道有这个第一蕴,那么后面的四蕴也不知道。正因为不知、不明,所以色、受、想、行、识都不能够了断。故此,不能够达到断欲的目的。
那么能断苦,反过来说就是要明。你如果不明、不知、不断,那么就不能够断苦。不断苦,那么“五蕴”始终在你身上困扰着你,得不到心的解脱。
![]()
于五蕴,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那么, 佛祖就以浅显易懂的话告诉大家:
“诸比丘,于色若知”,就是如果你知道了这个“色”;“若明”,如果你明白了这个“色”;“若断”,如果你断离了这个“色”;“若离欲”,也就是说你在色身上离开了欲望。如此,那么就能够断苦了。
“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佛祖在前面一段经文里是正讲,后面一段经文里是用辩证的方法来反讲,讨论怎么样能够知道“色”的概念、“色”的性质、“色”的功用。
如果你对“色”的概念不知,对于“色”的性质不明白,对“色”的我们可以用它来解脱的功用不知,也不离开这个欲望,就不能够断离这个苦。如果离开了欲望,就能够断离这个苦。
![]()
唯心解脱,则能脱离痛苦
所以,我在前面已经讲了,你学法,像我这样学到75年了,我如果不懂得这个“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那么“如是受、想、行、识”也当然地“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进一步来说,就当然地不能够断离这个苦难。
断离了这个苦难,苦难主要是什么?苦难不在于五蕴本身,苦难在于你这个修行人不能够获得心的解脱。当你能明白了你心的解脱,心解脱了,就脱离了痛苦。
那么 佛祖进一步开导祂的弟子,那究竟怎么样能够达到心解脱?
佛祖就反证明,也就是说如果你对这个“色”能够知道了,能够明白了,知道了它的概念,知道了它的性质,能够断离这个贪欲,离开这个欲望了,能够断苦了。所以,就是能够“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这段经文,非常精练、非常短。到最后就说: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南传诸经相互印证
在南传的经典中,对于这本经也有相应的经典。南传的经典中相应的经典,就是南传《相应部尼迦耶》〈蕴相应22〉第24经遍智(证知)经(遍,就是应该所知道的佛教的智慧)。遍智(证知)经,而且你自己能够修证得到的这部经。南传《相应部尼迦耶》〈六处相应35〉第27经晓了(二)经。(晓,就是知道的意思,透彻地明白,究竟了义的意思,叫晓了)。
所以,这段经文虽然短,我们一起来通读一下,以便于我们全面地掌握第三经: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堪任断苦”的意思,就是说当你明白了这一切,就一定能够令你断苦了。
当时在座的听众是祂的弟子们,所以这里写:“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维摩圣祖“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们讲到这里的时候,就要联系到我们自己。我们的根本经典,根本的《圣祖经》——《佛说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经》。
圣祖Vimalakirti(维摩诘),就称为净名。所以,圣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清净的、如法、如理、如律这样一位大圣宝。大圣宝只是世间的名相,而圣祖则是无量劫前东方佛国的金粟如来。
一般而言,说佛法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但是《圣祖经》的圣祖Vimalakirti(维摩诘),祂是“入污泥而不染”的这样一位大圣宝。
“入污泥而不染”,就是进入凡夫的闹市区去弘法,到皇宫去弘法,到各种社团去弘法;各种各样的社团,各种各样的皇宫,甚至到青楼去弘法;各种各样最污秽的地方,祂去说佛法的真理。
根本一句话,就是 圣祖Vimalakirti(维摩诘)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圣祖经》教导的弘法原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圣祖在祂的《弟子品》里,就以生动的语言,在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的指挥之下,去向 佛祖的十大弟子弘法,校正他们的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令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实的、真正的“宴座”;令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弘法;甚至令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供养;什么是无分别地做一切法务;什么是真正的清净。令大家知道,什么是阿丝律耶佛和阿丝律耶国。阿丝律耶佛和阿丝律耶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我们的《圣祖经》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尤其是在《嘱累品》里,祂教导我们,未来世界中邪魔外道很多的时候,你怎么样能够区别。当其他流派不认识这部《圣祖经》,起怀疑心,甚至毁谤心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来应对这些新修的菩萨。 佛祖教导得很具体。
所有的原则,《圣祖经》里所表达的如何弘法的原则,实际上最简单的就是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维摩圣祖于佛国说《不思议解脱法门经》
这部经典,题目上,这几个译本中间,有些改正。这些改正怎么改?就是有些经本题目是叫《佛说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经》。
那么,为什么前面“佛说”以后,又要加上“维摩诘所说”?也就是说这本经,虽然看起来绝大部分内容是维摩诘所说,但是,是在佛国里所说。因此,第一品就叫《佛国品》。
由于这一个《佛国品》, Vimalakirti(维摩诘)初圣祖就出场了。祂是一个长老,祂是一个时时处处、过去来生都是清净的,是由阿丝律耶佛国来的,清净之国来的。
祂的清净之国,清净的来源、清净的本源,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祂的一举一动,都是能够体现对于“五蕴”的了知。能够对“五蕴”中发生的情况——“无常、苦、空”了熟地、如实地知道,如理地思维。这个如理地思维就是正确的思维,就是正法的思维、正见的思维。
![]()
实践虹转法门——不受后有
正由于这样的思维方法,所以,祂的一生就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不受后有”是什么?“不受后有”就是虹转法门。
人的修行,能够进入到这个层次,能够使自己成为一个光明体,让自己的生命成为一个能量的中心,让自己的生命能够以“微细会”的炁量子进入到宇宙中。当成为“微细会”的炁量子进入到宇宙中的时候,你已经有灵性的把握。
因此,这一个灵性的把握,就可以总结这几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因为此生已经了知了,观照到了五蕴皆空,而且实践到了五蕴皆空,这个就是正思维。
能够观照到“无常、苦、空、非我”,这就是整一本《佛说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经》的关要。只不过在经文中把它实践化了,把它疏开了,告知大家无常、苦、空、非我。
但是,在《圣祖经》里表现出灵性生命的灿烂,而且这也标志着我们每位圣密行者都在实践着 圣祖、初圣祖的各种神圣的教法。在明白五蕴皆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明白了空行、霓虹、圣通、虹转四部大法,成就我们圣密宗的历史功德,贡献于全人类。
(摘自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宗师于2019年2月10日澳洲塔州霍巴特多元文化广播电台第856次圣密龙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