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及法师多元文化电台讲座」杂阿含经第二经正思维观五蕴皆无常

【智及法师多元文化电台讲座】《杂阿含经》《第二经》正思维:观五蕴皆无常

今年是(农历)猪年,今天也是(农历)猪年的初五。年初五是财源滚滚大发财的日子,因为据中国传统说,是财神爷来到的日子。

当然,我们宗下是不讲发财的,不仅是不讲发财,而且是提倡把全身心都供养给众生,把全身心都供养给圣教。


正思维观色无常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学习《杂阿含经》的第二篇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个第一篇经和第二篇经所发生故事的时间、地点,都是在同一个时空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

这个“色”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第一蕴。

佛祖进一步展开说:

“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

佛祖所讲的这三句话很精练。第一句是告诉我们,我们怎么样来观“色”。他教导我们说,要正思维。


如法、如理、如律的思维

这个正思维的意思,就是要正确地思维,如法地思维,如律地思维,如理地思维。

我们宗下行者,你如果没有正确地思维,没有如法地思维,没有如律地思维,这也就叫做没有如理地思维。

所谓没有如理地思维,也就是说你没有佛法的思维,离开了一个正确的“观色”的轨道。

那么,第二句话是什么?第二句是说“观色无常如实知”。

我们已经知道了,无常是“色”的四大特性之一。你只有看到了这个无常,看到了这个“色”是无常的、迁流而不停地、无间断地变异不息的,没有永恒的“色”,这个才是一个真实的思维。这个真实的思维就称为"如实知"。

“如实知”,通俗的意思就是契合真理的了知。一般来说,契合真理的了知,也就是说契合宇宙规律的了知。这个当然是一个通俗的诠释。

按照 圣宗的究竟了义的开示,这个契合宇宙规律的了知的说法可能也是有问题。为什么?因为宇宙还不属于无穷大的东西。不是无穷大的东西,要用有穷大的思维去思考它、概括它,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个也还是没有做到“如实知”。

所以在这里时, 佛祖下面第三句话是说“所以者何?”。意思那为什么是这样呢?

正思维观色无常 色欲贪断 说心解脱

下面 佛祖继续开示说:“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这句话,进一步来强调前面“于色当正思惟”,进一步展开说“观色无常如实知”。当一个人能够“观色无常”,能够运用正确的思维,正确的法的思维,正确的律的思维(所谓的律就是戒律),正确的如理的思维,如此,就能够观到色无常。获得了这个“如实知”。

因此, 佛祖就着重地强调这种思维,就说:“比丘!于色正思维,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那么你就不会有“色”的欲望、贪心,能够把欲望和贪都断除了。

“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当你少了这个贪,断了;没有了这个贪,断了,你就成为正式的合资格的“贪断”了。就是说,你的心已经解脱了。


正思维观受想行识,亦如观色无常 色欲贪断 说心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

这里所讲的“如是受、想、行、识”,这里的“识”就是意识的识,“当正思惟”。

因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现在前面那个“色”已经解释完了,开始讲后面四个。

“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也就是说除了“色”要正思维之外,除了“色”需要如理地思维,如法地思维,正确地思维,如律地思维。那么现在就是对后面四个藴——受、想、行、识也要正思维。

“观识无常如实知”。这里的头的“识”就是指意识的“识”。因为五蕴——色、受、想、行、识,第一个“色”是色身的色;最后一个“识”是意识的识。

“则于识欲贪断;

也就是说“色、受、想、行、识”五蕴,第一个蕴——色,正思维了,后面“观识无常如实知”。也就是指五蕴的最后一个蕴,意识的识,这个识。为什么一下子从色身的色,第一个“色”,跳到最后一个“识”呢?

佛祖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我们如果说当意识也正思维了,正确地思维、正法地思维,如律地思维,如理地思维。


有穷大的宇宙,无穷大的真理,超越界的思维

第一个“律”,是戒律的律;第二个“理”,是道理的理,真理的理;就是按照宇宙真理思维。

当然,我们究竟而言,就是要讲宇宙真理,即使是讲宇宙,或许也没有到达究竟。因为宇宙还是一个有穷大,真理是无穷大的。

所以,按照 圣宗的开示,就是说宇宙,好像我们已经说到最究竟了,实际上也没有究竟。要拿超越宇宙的无穷大的思维去思维。

这个怎么样理解?就是我们平时经常在讲的所谓“超越界”的思维。到了“超越界”的思维,你这个思维才是如法、如律、如理地正确的思维。到达这个层次,到了这个阶段,也就是说“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你这个欲望、贪心已经断了,这个时候就“心解脱”了。


照见五蕴皆空

这个“欲”没有断,那么你学法很可能学不好,为什么?你会感到闷,你会感到没有兴趣。为什么闷?为什么没有兴趣?你没有兴趣的时候,那么说明你的欲望还没有断。

有的人说,我已经60岁了,60岁应该是“贪”已经断了吧,怎么还没有断呢?同一个事情做60年,你也会闷的嘛,你这个闷就是贪没有断!贪没有断,那么你就会发闷。

你的“识”融化不到正确的思维当中去,正确的如理地思维、如法地思维、如律地思维;这个才是 佛祖所讲的“观色、受、想、行、识”,你观到了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否则 ,你没有“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照见”,心就解脱不了;心解脱不了,那你就会发现很闷,感觉到没有意思,我搞了60 年,搞来搞去,还在搞这个。

搞这个是为了使自己的心解脱,但当你的心不解脱的时候,你搞来搞去,就搞不下去。

《金刚经》里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讲“应无所住”。也就是说,你搞来搞去搞了60年,还在搞这个东西,感到非常乏味。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就是“应有所住”。心有所住,那么你就搞不下去,感觉到没有趣味了。

我的舍寿年龄算进去就已经有80几岁了,如果舍寿年龄不算进去,依照户口本上的年龄也已经75岁了。所以,如果你还有“贪”,虽然你修了75年,你“色、受、想、行、识”,如果说欲望没有断,贪心没有断,那么就没有办法解脱。所谓的解脱,是心解脱。


心解脱 ——虹化

所以,经文就这里说:

“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

这个心解脱,实际上不一定要人已经虹化,或者是火化,所谓的“灰身灭智”,这个时候才是解脱。

你在世间上修行的时候,色身还在,但是也可以通过观想“五蕴皆空”而达到心解脱。内心解脱了,你才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解脱了,正如前几课已经所讲的,只有心解脱了以后,才会“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那个时候,你转世再来 ,重新做人的时候,由于已经心解脱了,不会再重复前一世的错误,才会有“不受后有”。如果,你没有观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你这个“欲贪断”,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准,达不到“如实知”。所谓的“如实知”,也就是你能够契合了真理的了知。如此,这个时候,你才是达到了心解脱。


真修实证才是关键

那么,这个心解脱是不是不可以做到,仅仅是理论的呢?不是!

佛祖下面非常明确、非常明确地说,“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你如果想要自证,去证明它,你就能够得到证明。

证明什么?“我生已尽”,也就是我生长了这一世,已经达到了正确地思维、如法地思维,如理地思维、如律地思维;能够做到了如实知了,所以,契合了真理的了知。

故此:

“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所做的已经做到了。已经知道,以后没有再比宇宙真理更应该去思考了,超越宇宙真理了,是“超越界”的思维。这个“超越界”思维就是"欲贪断”,欲望和贪心已经断绝,这个时候是心解脱了。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诸比丘都听明白了,所以,非常高兴地遵照 佛祖的教导,不折不扣地去开始修行。


诸法平等 无有高下——机教相应才是最好之法

今天,我们碰到几位朋友非常好,他们过去听说,小乘是只有自己觉悟是自了汉,而大乘是救度广大众生的。

我说,《金刚经》上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同乘次的教法都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而成立的。因此,没有小乘低、大乘高的问题。 佛祖十二乘教法是一个法轮,是一个首尾相连的圆。十二个法轮每一个乘次,哪一乘拿出来讨论,哪一乘适应这一位众生的学习,哪一乘就是最好的。能够为这位众生接受,能够为这位众生的解脱而应用。

解脱达到什么?就是达到“欲贪断者,说心解脱”。达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摘自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宗师于2019年2月9日澳洲塔州霍巴特多元文化广播电台第855次圣密龙讲)



發佈留言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