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及法师多元文化电台讲座】声闻乘与圣密乘 诸法平等 无有高下

【智及法师多元文化电台讲座】声闻乘与圣密乘 诸法平等 无有高下


应机设法 机教相应 诸法平等 无有高下

今天的圣密龙讲我们继续来学习和回顾《阿含经》,继续来分析《阿含经》,祂是声闻乘的经典,就是第一乘的经典。

我们现在在学的教法是第十乘、第十一乘、第十二乘的教法,那我们是不是倒退了呢?有的听众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你是不是讲糊涂了?一会儿讲声闻乘第一乘,但又一会讲你是第十乘,第十一乘,第十二乘。一会低,又一会儿高?

那么,我们很坦率地告诉大家, 佛祖再三地讲,诸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就是这样告诫我们的。而这十二乘次,没有谁高谁低的问题。

但是,你是什么样的根器,就学什么样的法。不同的根器,学不同的法,说不同的话,学不同的法语,修不同的法,受不同的戒,产生不同的圆相。

根器不到,拉不上去的。好像让一个幼儿园的学生,你说马上要让他去上大学,是没有办法拉上去的。一定要用适合幼儿园学的东西,幼儿才能够接受这个教法。

而十二乘教法,本身就是一个圆。声闻乘和最高乘次的圣密乘,实际上是头尾相接。你们可以看到我们的会徽,会徽就是表达了十二乘教法,十二乘教法头尾相接,是整个一个圆,这就称之为法轮。法轮的内容就是这十二个圆,十二乘教法组成的圆,如何来衔接,如何来连接。


五蕴之“色、受、想”

我们可以看到,色就是指物质的东西。这个物质的东西,理所当然地也包含了我们的色身,也就是我们的身体,包含了 佛祖所指的物理世界的种种现象。

受,就是感受。我们经常说,要离苦得乐。离苦得乐,就是要由苦的感受转换成快乐的感受,转换成不苦不乐的感受,转换成无所畏惧自解脱的感受。

所谓的想,就是趣向。我们每个修行者面对着超越界的境界,而心中无有其想,以灵性思维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是,它的粗浅阶段,在六识的阶段,这个时候,人们就把它称之为心理学。

心理学上有一种感知,以这个感知来比较。这个比较,我们教下就称为分别。感知和比较,如此,以判断来作出这个结论,来认定一个事物,而且相互之间可以有比较。

比如说我们学文字,学不同的文字就是不同的文化。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文字,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文字。譬如说我们伟大祖国,古代有个伟大帝王叫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了中华民族的文字。秦始皇作了许多的统一,全国的道路,他要把它规定多长、多宽,称之为车同规。书同文,就是字要用同一个规则来书写。

中华民族的文化五千年,书写的文字也有正楷和草书,也有行书等几种不同的风格。秦始皇有个宰相叫李斯,他对文字很有研究,规定了用小篆(篆体),以后又慢慢地发展成为了隶书。正、草、隶、篆四大书。四大书里又各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毛泽东,他的草书被称为“毛体”。

作为想,这个就是所谓的趣向。各种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喜欢各种不同文化的字体。到清朝的时候,我看到清朝诏书都是用规规正正的楷体。一半用楷体,而另外一半用的是满文,满族人的文字。所以,不同的文化丰富了想的内容。


五蕴四大特性:无常、苦、空、非我

我们曾经讨论过五蕴有四大特性,第一大特性就是无常。我们昨天所念的、所分享的一位行者的报告,他经历了无常,他不仅经历了无常,而且在这个无常中经受了苦。

我们在前一次的圣密龙讲中,我们讲所谓的苦,普通讲起来就是指烦恼。脱离烦恼,人们就称为解除了痛苦;没有脱离烦恼,那么我们人生就在苦中。

第三个特性是空。因为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的哲学就是空的哲学,认为所有我们看到、听到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它没有实体,因此,我们称之为空。失去了因缘和合,这个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五蕴最后一个特性就是非我。非我,我不存在了,那么什么都是空的。这个就是五蕴,只要存在五蕴,就会有无常,就会有苦,就会有空,就会有非我,这样四个大的特性。


佛教的四大法:慈悲、智慧、大爱与灵性救度

佛教是讲慈悲、讲智慧。中国东方歌舞团的那位特邀的演员——朱明瑛歌唱家,快70岁了,她向往佛法,想听佛法。中午吃饭的时间,她宁肯饭不吃来听我说,我就跟她讲,佛法概而言之是四大法。

怎么样四大法?第一个就是慈悲、第二个就是智慧。要做到慈悲,要做到智慧,那么一个简单的方法,《心经》里有句话“照见五蕴皆空”。你照见了“五蕴皆空”,那么你就慈悲了,慈悲就出现了。

因为五蕴本身有四大特性,第一个是无常。所谓的无常,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事情是不会变化的,随时都会变化。

五蕴其他三个特性是苦、空、非我,如果你不能够做到非我,你就不会真正的慈悲。

所以,你一定要认识这个五蕴的特性,并加以实践,那么你才能够做到真正的慈悲。

那么,还有三大法是什么?

第二大法就是智慧。智慧,什么是智慧呢?究竟而言就是摆脱痛苦的智慧,我们要彻底地摆脱痛苦。痛苦实际上就是指烦恼,彻底地摆脱这些烦恼,这就是你“照见五蕴皆空”成功了。

你照不见“五蕴皆空”,处处都用“我”去衡量,那么你一定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出现。感觉到吃亏了,感觉到我对圣教做了很多贡献,我从圣教里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如果这样想,那么烦恼就来了,烦恼来了,也就是没有智慧了。

那么,我向这位虔诚请教佛法的朱女士还说了,第三个就是大爱,宇宙大爱,拥抱全人类。我说,你们这次来,不远万里从北京来到了地球的南极边陲,这个就是大爱,所以,很值得我们学习。

正因为向你们学习,我们对你们也是赤心相待。大家的心,相互之间的心都是能够感受得到的,她还很认真地记下来。吃饭的时间不长,我还跟她讲声闻乘、缘觉乘、大乘;讲到了显教、密教,但是时间的原因,后来密教没有讲下去,只讲到了三乘。

但是我告诉她,佛教有十二乘,这个十二乘没有谁高谁低,诸法平等,无有高下。诸法只不过是针对不同根器的人而说。

所以,我对她这位年近70的长者,非常受尊敬的长者,还那么好学,非常钦佩。她宁肯不吃中饭来学,来听我说法。后来时间到了,我们要告别了,这就成为了临别的赠言。


舍卫国的来由

那么,我们为了进一步地学习新教法,我们说新教法,实际上也是老教法,新、老教法,头尾相连。没有新教法,老教法不会展开;没有老教法,新教法也不可以继续。所以,我们再来学一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有的人可能要问了,舍卫国在哪里?舍卫国是古代中印度拘萨罗国的首都。

这个舍卫国的名字怎么样来的?这里是有个故事,就是古印度曾经有两个拘萨罗国,一个拘萨罗国比较靠南一点,另一个比较靠北一点。

那个靠北一点的,靠近现代的我们称之为尼泊尔的这个地方,因为距离 大圣 佛祖的诞生地比较近,因此,大圣 佛祖许多的教法都是在那里完成讲解的。

佛祖的弟子们在 佛祖圆寂之后,为了清楚地表达这个拘萨罗国及讨论起来方便,非常智慧地把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拘萨罗国区分开来,就干脆把那个靠北一点的拘萨罗国的首都的名字用来命名。

所以,靠北一点的拘萨罗国,因在 佛祖住世时期该国首都是舍卫城,所以这个时期的拘萨罗国就称之为舍卫国。

刚才我们学习分享到:“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名字的典故,我们上次已经讨论过了,我们这次不讨论。我们继续学习经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摘自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宗师 于2019年2月3日澳洲塔州霍巴特多元文化广播电台第854次圣密龙讲)



發佈留言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