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4第796讲中国佛教的圆融性在体验问题上的展现(3/3)
我们学习到这里,讨论到这里,僧肇圣祖他解释了,“引導眾生入大乘海”,这个“引導眾生入大乘海”,就如朱熹刚才所讲的一样,朱熹表示:“须是踏翻了船,通身都在那水中方看得出”。而僧肇圣祖他讲:“引導眾生入大乘海採取法寶使必獲無難。猶海師善導商人必獲夜光也。”
这个时候,达到了什么境界呢?这个时候的境界就是僧肇圣祖他说:“了达诸法深妙之意”--这个深妙之义就是宇宙实相你看清楚了,你真正的才看清楚是怎么样。在朱熹这里他就说你进了水里,不仅仅是手去摸一摸水就算进入水,也不是两个脚,卷入裤管在水里浸下去,坐在船边上打打水这样的,而是你必须要把这个船打翻,通身掉进了水里,你才真正地感受到了水的滋味是怎么样。所以两者啊,所讲的东西相当和谐、相当圆融。
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中国佛教和中国的文化,他们是圆融无碍的,可以说,相互合作、相互借鉴、相互和谐、相互共处。在这种情况下,历代的祖国的佛教跟中国的政治、经济、民俗、民风、社会民情紧密的相融相契。
讨论到这里,可以说现在全球化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时代,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之间,如何地求同存异、交流互鉴?正可以从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和谐共处的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所以我们刚才举的这个例子:信仰问题,这里就有一个完全相融相契的、相通的理论,不仅是大儒,庄子是先秦时代的哲学家,以及包括我们的僧肇圣祖,以及Vimalakirti,就是维摩诘圣祖,几乎有相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表现在哪里呢?就是《佛国品第一》里还写了。《佛国品第一》写:
“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僧肇圣祖就讲,“六趣往來心行美惡悉善知也。”
“六趣往來心行美惡”:
在这里实际上我们的僧肇圣祖为我们提出了中国汉传密宗,从古以来,他有着一种信仰的美学,这个“信仰美学”,在现代人可能听起来是一个很奇怪的名词. 但实际上圣宗早在1963年就已经讲到了信仰的美学,而信仰美学在当时圣宗讲的时候,我还是不是很理解的。当然现在已经经过50年的切磋打磨,慢慢地知道,这里头不仅是一个古印度佛教文化的美学,而且有中国文化的美学,两者非常圆融、非常和谐的结合起来。因此啊,令我们能够对这个信仰、信仰本身的宇宙规律;显态世界的美学和隐态世界的美学,以及我们所教导的灵性美学,"领悟"实际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今天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的圣密龙讲暂时到此结束。各位听众再见。阿弥陀佛!(本次796龍讲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