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讲实录]【1/3】传统文化国学盛典2025年4月28日週一

[龙讲实录]

敬愛的 師父:您好!
弟子恭呈 師父弟子整理今天四月二十八日星期一的聖密龍講文字稿,祈請 師父慈悲加持、遮止,謝謝 師父。
​【通告】传统文化国学盛典
日期:2025年4月28日週一

【1/3】
尊敬的各位領導,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親愛的同仁,親愛的父親母親們,兄弟姐妹們,大家好!

今天有幸應邀出席本次傳統文化國學盛典,僅代表澳大利亞塔州中國佛教學院,並以佛教弟子的身份,向各位問好,並表達我最虔誠的敬意與祝福!

本次盛會匯聚四方賢達,共同探討國學正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作為佛教的修行者與弘法者,我願以梵作為一個核心的文化符號,結合 薄伽梵所代表的智慧、慈悲,從靈性的視角出發,探討佛教文化與國學思想的融合與現代的啟示,並且以偉大領袖習近平主席關於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與習近平主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英明的思想指引來討論這個梵。
一、梵的圓融
梵是靈性的起點,梵是中國文化的古老圖腾的文化象征,梵字作為佛門的圖案,作為佛門神聖的藝術升華,從不少的一些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出,祂似乎是出自於古印度語斯瓦特,那個時候,這個斯瓦特成為印度語以後,就把祂定為吉祥、勝利、福德圓滿等意思。其實這一個梵是我們中國中原地區傳播到全世界,而不是印度,許多的考古都發現,在這些考古的成果中,都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历史,老的陶器上,梵圖腾就作為一個藝術圖案,非常明顯地呈现在中國的古代文物中,從对文物上的被测定的年代推斷,具有萬年之久。

從古老的聖密宗的傳統中,從 聖宗的聖密龍講中,從 薄伽梵 淨悟Vimalakirti二十七代的口傳教法中, 聖宗曾說過,梵祂是八次文明的記號。宇宙八次文明,每一次文明是多少年?以 聖宗的聖密龍講,聖密龍講是7400萬年。這個7400萬年這個數字是如何來?這個是一個古代生命常数,一个灵性數學。 聖宗曾開示過,人有7400萬脈道,而宇宙有7400萬億脈道,人和宇宙是一個不連續的整體,這個7400萬跟7400萬億相互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一個數學的關係,而是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宇宙真實和人類生命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參數。

當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在 佛祖的藝術形象的胸口,就有一個明顯的梵字, 佛祖這個明顯的梵字象征著慈悲,象征著智慧,象征著圓滿的德行,象征著無量的大愛,象征著全人類的和平,這跟我們的偉大領袖習主席他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一致的。
梵的出現我們也可以比喻的形象的去思考,這是兩條龍的相交,兩條龍的交織在一起,也可以把祂理解成為一條是龍,一條是鳳,龍鳳相交,龍鳳相交,按照我們的中國古老的文化,一陰一陽謂之道,因此,這裡頭蘊含著道家的最原始的理念,也蘊含著《易經》一陰一陽的理念,所以是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

梵的出現是遠遠早於佛教的傳入中國,也遠遠的早於本次文明的中間所追溯到的數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新石器時代,甚至在中國的史前文化與古代圖騰中梵留下了清晰的足跡。在本次文明中,考古學家在公元前的5000-30000年之間紅山文化中,良渚文化中等出土的陶瓷玉器中間,發現大量的刻有旋轉的梵字圖樣的器物,尤其是在紅山文化所出土的女神像與玉龍的飾品上,梵的形象常常作為像玉龍式的飾品上成為靈性、吉祥、道德的顯現。

梵的形象常常作為靈性的與生命的生生不息的象征,與人類的宇宙觀、道德觀、價值觀、生命觀、繁衍觀、自然循環觀念緊密的相連,梵作為一個有力的圖騰,與天圓地方的宇宙模型往往結合在一起,被繪在一起,成為了人與天對話,與地合一的祈福的吉祥圓滿的意味。

這個顯示在中國古老的宗教與原始的信仰中,梵早已不是一種圖形,更是一個靈性的符號,一種天與人的动态将契約,象征著自然與生命的無窮循環與和諧共生,人與宇宙是一體的,這個強有力的宇宙的倫理觀,宇宙的生命觀,祂是靈性的,因此,凡是一個有生命的,是靈性的,跟宇宙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一個觀。因此,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已由這個梵的結構體認到宇宙間無常運行與陰陽流轉的道理,而且將祂視為天地造化的形影,隨著宇宙的進步而進步,此時期的中國祖先,早已藉由梵的結構體認到宇宙間無常運行與陰陽流轉之理,並且將祂看為天地造化的顯現。

隨著佛教早在公元前20年傳進中國以後,梵進一步被授予了佛法的寓意系統,從圖騰進化為誦教的象征,在魏晉隋唐之間,進入了佛像、經卷、壁畫,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都可以見到梵字的紋飾,被用於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胸口的衣紋光背之中,顯示圓滿無缺的佛性的光彩霓虹,象征佛法遍照十方,無有障礙。

梵的旋轉的形態象征著宇宙的運行,萬法流轉,生滅無常,又圓滿自如,不偏不倚,祂寓意法界緣起,諸法無始,此與《華嚴經》中所講述的因陀羅網的宇宙觀相互的印證,梵網的宇宙觀相互印證,以一珠映照了萬珠,無一個孤立,每一點都包含著整體,每一個法都包含著一切法,強調了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的緣起思想。​



發佈留言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