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佛教超越界限Tantrayana名相淺釋》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金剛禪大學
哲學系輔導教材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撰
第一部份《淺論佛教超越界限》內容提要
A 1--60
1. 佛教
2.超越界限
3.佛教超越界限
4.詮釋學
5.佛教詮釋學
6.超越界
7. transcendence
8.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transcendence
9.肇源法性
10.宇宙實相
11. 宇宙靈性
12.宇宙道德
13.宇宙意志
14.宇宙生命
15.客體
16.不能如客體一般,被當作認知對象在六識的層面去獲得〝知識〞
17.考量
18.真實性
19. 世間法
20.不能夠如世間法的文字學、語言學、修辭學、歷史學、邏輯學那樣加以考量。
21.存有
22.存有的本源
23.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存有
24.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存有〞,是指肇源法性。
25.聖密宗
26.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聖密宗
27. 聖密學
28.超越界
29.昇起大用
30.超越界詮釋學意義上的
31.佛梵持明
32.薄伽梵
33.古梵密
34.解脫學
35.佛梵持明薄伽梵古梵密解脫學
36.佛性
37.法性
38.阿達爾嘛佛
39.如來
40.阿達爾嘛佛如來
41.普賢王佛
42.如來
43.普賢王佛如來
44.毗盧遮那
45.毗盧遮那佛
46.如來
47.毗盧遮那佛如來
48.薄伽梵
49.梵
50.權用
51.名相
52.權用的名相
53.傳統
54.薄伽梵古梵密佛梵持明傳統所權用的名相
55. 佛 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肇源法性,當肇源法性昇起大用的時候,被稱之為〝佛性〞、〝法性〞、〝阿達爾嘛佛如來〞、〝普賢王佛如來〞、〝毗盧遮那佛如來〞、〝薄伽 梵〞、〝梵〞……名相繁多,〝肇源法性〞是權用的名相,前述眾多的名相,也都是薄伽梵古梵密佛梵持明傳統所權用的名相,祂們亦都是佛教詮釋學意義上加以闡 發的〝產物〞。
56. 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
57. 包容一切
58. 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是包容一切者。
59. 實在
60. 上帝
61.按照對〝超越界〞不同的經驗,能分別稱之為〝存有〞、〝實在〞、〝神〞、或〝上帝〞,但是沒有其中哪一個稱謂能完全地把握祂,因此不能輕易將〝超越界〞與上帝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