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
頂禮
歷代聖祖師佛
感謝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慈悲恩賜弟子積功德,弟子願把所有功德迴向所有衆生。
敬愛的 師尊:
您好!
弟子跪呈上拙文《〈佛說維摩詰所說經〉略考》,匆匆而成,必定錯漏百出,祈請 師尊聖正。
叩謝 師尊聖賜加持!
弟子:金剛龍聖
敬叩
2010年7月12日
金剛龍聖《〈佛說維摩詰所說經〉略考》
金剛龍聖
《佛說維摩詰所說經》係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的根本經典之一。其義理之深廣,文辭之優雅,境界之不可思議,千百年來教內外各界諷誦讚嘆。
聖維摩詰,乃《佛說維摩詰所說經》之經主之一,古天竺人持明也,安立古印度清淨的持明密 教,實踐導行〝人間佛教〞的理念,其救渡眾生迴小向大,運顯轉密而昇起超凡入聖之大用,直面本心,嘆為觀止。
公元前20年,印度密僧 淨獅子攜梵筴來華,持明密教初傳神州之始也。至大唐開元年間, 薄伽梵 大聖寶 善無畏、 薄伽梵 大聖寶 金 剛智、 薄伽梵 大聖寶 不空三位梵僧聖祖,受唐皇室之器重,開宗明義,自此 薄伽梵 古梵密 持明密教正式成為中國漢傳佛教十宗(註一)之一的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註二)。依傳承,聖 維摩詰乃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之古印初祖。故而,《佛說維摩詰所說經》為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之〝祖師經〞是也。
《佛說維摩詰所說經》,古譯多題,依音依義,未嘗一統。據 薄伽梵 古梵密 中國漢傳密 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之傳承,具名為《佛說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今為方便各家研 討,沿用教內諸宗通稱《佛說維摩詰所說經》。
《佛說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在 薄伽梵 古梵密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之傳承 中,自譯有〝足本經〞,遵三昧耶戒,為保護眾生身口意故,密不示非器之人。故而本文以大眾流傳之〝潔本經〞,加以闡發。
拙文希望從《佛說維摩詰所說經》之譯人譯事、聖 維摩詰之行持、經典之流傳、對中國佛教 諸宗義理之交潤等方面,在不違背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三昧耶戒的前提下,作粗略地探討以拋磚引玉。
關鍵詞:
佛說維摩詰所說經 祖師經 足本經 潔本經 薄伽梵 古梵密 持明密教 十宗 人間佛教 淨獅子
《佛說維摩詰所說經》之譯人譯事
《佛說維摩詰所說經》,梵文Ārya-Vimalakīrti nirdeśa Acintya-vimokșa nāma mahāyāna-sūtra。根據各類史傳,《佛說維摩詰所說經》在中國佛教佛經翻譯史中,數度譯出,從而滋養在中國文化的肥沃土壤中。
經題中有二〝說〞,一為 佛說,二曰 維摩詰所說。根據 薄伽梵 古梵密 佛梵持明密教 之密義,經中所述,乃 佛祖與 維摩詰聖者通過超越界瑜伽(註三),共同教育 佛祖諸大弟子和諸位菩薩摩訶薩,以冀望於一切眾生究竟解脫。因此,所謂二〝說〞,實為共說。既然共說,即明是佛 語,離諸戲論,如如不二。不過由於諸位翻譯大家對《佛說維摩詰所說經》的見、修、行、證之別,所以經題仍亦有些許差異,茲簡列如次:
一、 後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 嚴佛調譯出《古維摩詰經》二卷。該本已因失散而不傳。
二、
嚴佛調,後漢臨淮郡人,受教於來自安息國的 安世高, 世高精於阿毗曇和禪經,所譯經典 亦以阿毗曇和禪經為主,故而今人亦對有關 嚴佛調譯《佛說維摩詰所說經》是否為信史,意見不盡相同。不過,依《歷代三寶紀》(註四)、《開元釋教錄》(註五)所載,而信其有。故此,《古 維摩詰經》被看作為漢傳佛教翻譯《佛說維摩詰所說經》之嚆矢。
後漢時期為印度佛教初傳華夏,因此是中國佛教的〝啓蒙時代〞,而 嚴佛調不僅為漢人中參 與譯事之佼佼者,亦是漢人出家為沙門見於史籍之第一人,《出三藏記集•安玄傳》與《開元釋教錄》皆稱〝沙門 嚴佛調〞,謂其出家修道。不過,亦有人鹹以為,夫出家為沙門者,當得授之以俱足戒為識, 故此,以登壇受戒第一人的 朱士行為漢地沙門之始(註六)。
二、三國時代,祖籍大月氏國的優婆塞 支謙,漢獻末亂,避於江南吳地,時值 孫權當朝, 就經中深義問於 支謙,並拜其為博士、太子師。 支謙在江南譯出《佛說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稱)經》二卷,此譯另有異名為《佛法普入道門三昧經》。該譯 本留傳至今,為今存最早之《佛說維摩詰所說經》版本。
三、西晉元康年間,敦煌人 竺法護譯出《維摩詰所說法門經》一卷。 法護實西晉朝代的譯 經大家,據《開元釋教錄》記載,有一百七十五部(註七),現可考亦達八十餘部,但《維摩詰所說法門經》未見流傳廣佈。
四、晉惠帝太安二年,由出生於中土河南的天竺人 竺叔蘭,在洛陽自譯《異毗摩羅詰經》三 卷(註八)。一說此譯本為二卷(註九),今雖未見有流傳下來,然據 僧肇在《注維摩經序》中,對 竺叔蘭之譯本有〝理滯於文,常懼玄宗墮於譯人〞之評。
五、據隋 費長房之《歷代三寶紀》卷七,東晉時,西域沙門 祇多蜜,譯有《維摩詰經》四卷,唯今亦不復見 傳。
六、姚秦時,龜茲國高僧 鳩摩羅什來華,受後秦主 姚興之迎請,弘始八年(公元406年),於長安大寺譯出《佛說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大乘經》。
該譯本辭藻華麗,文筆空靈,詣義微遠幽深,本蹟垂顯,膾炙人口,創譯事之一代新風,廣為 文人學仕所研究誦讀,不僅是中國佛教史上流傳最廣、最有影響力的經典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上亦可稱為劃時代之新篇章。 僧肇讚嘆曰:「…其文約而詣,其旨婉而彰,微遠之言於茲顯然 矣。」(註十)
七、《說無垢稱經》六卷,初唐時高僧 玄奘於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在大慈恩寺譯出(註十一)。據唐 道宣所撰《大唐內典錄》記載,該譯之梵典原本與 支謙、 羅什所譯為同本異譯。
綜上所述,史料所載,《佛說維摩詰所說經》共有七譯。四譯已無所傳,唯同本異譯的 支 謙、 羅什和 玄奘譯本,流傳至今。其中以 鳩摩羅什的譯本,流傳最廣,無量佛子虔心諷誦,歷代高僧著述敷講,多以此本為准。
失傳四本,多為晉代或之前作品,今雖無從考究,但比較西晉以前的譯經,後世有評「言准天竺,事不加飾,悉則悉矣,而辭質勝文也。」(註十二)西晉譯經事業,當屬初期,未成熟,故而後世研誦者不多,也直接造成諸經之湮失。
據《出三藏記集》,《佛說維摩詰所說經》尚有〝滙總版本〞,晉惠帝時,沙門 支敏度滙合 支謙、 竺法護、 竺叔蘭三本編合為一部五卷,既是非出自梵典,在此不贅。在此研討亦以漢傳佛教為主,所以對於西藏譯本亦未涉及。
金剛龍聖
聖 維摩詰之行持
由於在諸如《大方等大集 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等經文中,均出現 維摩詰聖者的身影,以此推論, 維摩詰聖者於佛同時代渡眾,當無疑問。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肇源於古印人持明 維摩詰聖者安立之 薄伽梵 古梵密 持明密教。故而,聖 維摩詰是 薄伽梵 古梵密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之聖密祖師。其聖密行持聖 蹟,極終善性虹化成就(註十三),歷代轉世(註十四)於聖密僧團之中,現證涅槃,就聖密宗師位,故而歷代聖密宗師共號 〝薄伽梵(註十五) 智及維摩詰(註十六)〞。
唐高僧 玄奘親身求法於西 域,歸國後所撰之《大唐西域記》,以其見聞廣博,史料豐富而著稱,公認為佛教研究之信史,據《大唐西域記》卷七所載,和尚遊歷至吠舍釐國(毘舍離)朝聖, 其時, 佛祖當年和 維摩詰聖者,開講敷演之聖蹟猶存;長者子 寶積獻蓋之處仍依稀可辨。並訪得 維摩詰聖者之故宅並 寶積故宅之遺址,其時其地皆已建窣 堵波以紀念之。據此而論, 維摩詰聖者乃現今能考察到的最早之 薄伽梵 古梵密 佛梵持明密教祖師。
歷代高僧研習《佛說維摩詰 所說經》起於晉,對 聖維摩詰之行持殊蹟,皆禮嘆不已。 僧肇秉直稱頌 聖維摩詰為當世之 佛:「法身大士也!其權道無方,隱顯殊蹟。」(註十七) 僧肇之同門高僧中, 竺 道生讚謂:「…其晦跡五欲,超然無染,清名遐布。」(註十八) 僧叡於《毘摩羅詰堤經義 疏•序》中詠嘆:「五百應真之所稱述,一切菩薩之所嘆伏。……落落焉,聲法鼓於維耶,而十方世界無不悟其希音;恢恢焉,感諸佛於一室,而恆沙正覺無不應其虛求。」(註十九)
依 薄伽梵 古梵密 中國 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之聖密教法傳承, 聖維摩詰者, 金粟如來也。護持正法故,下生跋闍國(Vriji)毗耶離城(Vaisali)為離車族(Licchavi)長者,人持明也,隨 佛共演渡眾大戲,與 佛同受三界萬眾尊。
聖維摩詰住世之行持,以常 人觀之,大異於 佛之教化。 佛顯沙門相,創僧團,弘法化; 聖維摩詰卻顯在家相,出入皇宮,通遊四衢,倡行實踐〝人間佛教〞的理念。 佛之僧團大阿羅漢 長老,曾受 聖維摩詰之醍醐灌頂,以令迴小向大。以致 慈氏菩薩等上首菩薩摩訶薩亦遭提點,以期運顯轉密,即身成佛。有道是,法不孤起,弘之由人, 佛與 維摩詰聖者以一掌之腹背,應八萬四千眾生根器,顯密並舉,授以八萬四千法門,終極歸於不二。
依 薄伽梵 古梵密 中國 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之法性傳承, 維摩詰聖者處身世間,然聲名遠播三界內外,乃眾生百相圓滿(註二十)解脫之據也。 聖維摩詰清淨無染,法身冋 明,掌諸佛密藏之鑰,為救渡三界十方含生之故,立 薄伽梵 古梵密 佛梵持明密教僧團,顯持明密教之大聖寶相。隋時高僧 慧遠風表曰:「良以其人法身體 淨,妙出塵染,內德既盈,美響外彰,寄名顯德,名 無垢稱,亦曰 淨名。又復其人,內懷真道,能權化無方,雖不同俗塵,而心棲累表,即染無汙,古名為淨, 亦曰無垢。」(註二十一)
維摩詰聖者雖未著沙門僧 衣,卻通達 薄伽梵 古梵密 佛梵持明密教三昧耶聖戒,行住坐臥皆 佛之威儀,權現種種不思議方便,智攝三乘眾,默顯不二門。以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之教相、事相、戒相、圓相而省視之,凡此種種示現,無不是個體與超越界之無相瑜伽聖果。
《金剛鑽石大琉璃寶珠經》 載:「金剛上師身,有如如來身,雖是凡夫身,實 是毘盧身。」《金剛幔》第五章中亦說:「彼金剛持利有情故,化庸俗相,攝持軌範上師色相。」 維摩詰聖者,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梵行,四梵住,慈悲喜捨,以顯教而 言,落實到實際修行中,即是菩薩之六渡萬行。然而,若無般若智慧和善巧方便,慈悲喜捨難修難行。以 薄伽梵 古梵密 佛梵持明密教而言,梵行指通過〝清 淨、無我、調伏、精進〞(註二十二)的實修,在〝教相、事相、戒相、圓相〞(註二十三)規範之下,瑜伽於超越界,離垢晶瑩,明空 自鑑,無所畏懼自解脫(註二十四);實修法門即是至極聖密捨壽曼荼羅法門(註二十五)。
維摩詰聖者之行持,三界內 外,聖心周遍,言述不盡,心行惟至。其實質,即是於超越界之瑜伽實踐而昇起大用。因此,眾生若非瑜伽於超越界則不易明白。若是望文生義,則是顛倒見。故而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在《涅槃經》中說:「以顛倒故,世間知字而不知義。」(註二十六)
在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佛教超越界限》(註二十七)一文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超越 界,顯示有密碼的特性。……而聖密宗超越界密碼群體構成了聖密宗超越 界話語境界。……佛教行者借用聖密宗超越界密碼群體,使超 越界之靈性顯露,通過佛教教相的指引,運作此密碼語境體系的工具,幫助救渡沐浴眾生,直達宇宙實相、直面本體,臻至究竟解脫。」
回顧古印 維摩詰聖者之行 持,恰是上述文字的最形象地解釋。質言之, 維摩詰聖者之行持,正是 薄伽梵 古梵密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歷代宗師之所行所持,正是當代宗師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之所行所持。
《佛說維摩詰所說經》之梵本及流傳
《佛說維摩詰所說經》之梵 本何時所結集,目前的教界、學界尚無定論。
教界、學界普遍認為,《佛 說維摩詰所說經》之梵本經已湮失,無從查證考稽。從《歷代三寶紀》、《出三藏記集》和《開元釋教錄》等古籍中所見,皆曰目前流通的《佛說維摩詰所說不思議 法門(稱)經》二卷、《佛說維摩詰所說不思議解脫法門大乘經》三卷、《說無垢稱經》六卷,為同本異譯。不過,比對三種譯本,雖文體相近,內容卻有增減不同 之處。例如:
支謙本《佛說維摩詰所說不 思議法門(稱)經》二卷,《佛國品第一》童子寶事讚佛偈語,並無〝佛以一音演說法……〞之內容。
支謙和 羅什本《佛國品第 一》上首菩薩有五十二位,而 玄奘本《說無垢稱經》中上首菩薩有五十六位。
《不二法門品》被歷代高僧 標識為一經之眼目,高潮為 聖維摩詰與 文殊師利佛〝一默相應〞。然而 支謙本之《不二法門品》則無此點睛之筆。
據上而論,《佛說維摩詰所 說經》梵本或出多函,由晉初至早唐,多番譯事,所取梵本皆有不同。
在北齊三藏 那連提耶舍所 譯的《大寶積經》卷六十二,其中的菩薩見實會之《阿修羅王授記品第三》,記載了一首讚 佛偈語:
諸眾皆集牟尼所 淨心瞻仰如來面
一切現前覩世尊 斯則如來 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說法 種種隨心各皆解
世尊說應眾生機 斯則如來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稱意所欲知其義 斯則如來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修進或調伏
或有獲得無學果 斯則如來不共法
這首似曾相識的偈語,和 《佛說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中的長者子 寶積讚 佛偈如出一轍。由是,探討一下《佛 說維摩詰所說經》的流傳。
依薄伽梵古梵密中國漢傳密 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之傳承,《佛說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足本)於公元前20年,由梵僧 淨獅子傳抵華夏,為聖典初傳之始。然而,在此公開討論,則引用大凡可見可查之資料而證之。
在玄奘法師譯出的《阿毘達 磨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九中,亦可發見以下偈語: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獨為我說 種種義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出 自說一切有部,由五百大阿羅漢結集而成,通常學者考證是在公元二世紀中葉成冊,依此旁證,《佛說維摩詰所說經》或於其時已在小乘佛教的氛圍中脫穎而出。
傳說於 佛滅度後八百年, 約公元三四世紀,在斯里蘭卡有一位高僧名 難提蜜多羅,其涅槃前,應請而說佛法住世之記,其中亦提到《佛說維摩詰所說經》,說明在公元三世紀之後,《佛說 維摩詰所說經》已經廣泛流傳至獅子國。
至於天竺佛教巨匠著論,亦 多引用《佛說維摩詰所說經》經文。以今之所見,著作等身的十宗之主 龍樹佛著《大智度論》,姚秦時 鳩摩羅什略譯成一百卷,其中引述《佛說維摩詰所說經》 之經文極多。
維摩詰聖者的子女亦有經典 傳世,被收於大藏經中。其中由西晉時 竺法護翻譯的《佛說大 方等頂王經》是記載 維摩詰聖者之子 善思吉祥,開啓宿慧,聖通方便,妙演法相,隨 佛演出渡眾大 戲。 法護譯著的《維摩詰所說法門經》雖已湮失,不過《佛說大方等頂王經》至今仍可在大藏中一窺全豹。另,隋時出《佛說月上女經》二卷, 闍那崛多所譯, 對 維摩詰聖者的〝家庭狀況〞作了更多描述。《佛說月上女經》經中記載, 維摩詰聖者之女取名 月上勝慧,生時現種種瑞相,藉禮 佛而演妙法。由此可見, 維 摩詰聖者及眷屬之聖蹟,古來皆為諸大乘行者世所讚嘆。
金剛龍聖
[4/5]
僧肇在與彭城 劉遺民(註三十)書函來往中,亦奉上《注維摩經》,勸劉一 讀。《佛說維摩詰所說經》之《佛國品第一》,其佛國淨土思想,為後來淨土宗所稱頌。
隋時三論宗高僧 吉藏大師亦醉心研究《佛說維摩詰所說經》,據《續高僧傳》卷十一記載, 他一生講《佛說維摩詰所說經》數十遍,並著有大量解經著作,現可考者有《淨名玄論》八卷、《維摩經義疏》六卷等。
天台 智顗大師撰《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以〝心淨則國土淨〞為闡發主線,其造《金光明經玄義》,更是多處旁徵博引《佛說維摩詰所說經》經文及深義。 智顗大師不僅著有《維摩經玄疏》六卷,其弟子湛然亦據其所講而略出《維摩經略疏》 十卷。可見《佛說維摩詰所說經》對於天台宗教義影響之深遠。
唐窺基和尚著有《說無垢稱經疏》十二卷,則是以法相宗之視角為《佛說維摩詰所說經》解畫 之玉作。
《佛說維摩詰所說經》在教界形成熱潮的同時,在皇室中亦倍受寵愛,不僅聽講,還著書立 疏,最為有名者如南朝 梁武帝造有《淨名疏》,齊竟陵文宣王 蕭子良亦著有《維摩義略》。《佛說維摩詰所說經》還成為了石刻以及經變的主角。東晉時, 顧 愷之在瓦官寺所作維摩壁畫,觀者如潮,施錢填咽(註三十一)。 南朝 張僧繇亦擅長於 維摩詰像。唐代畫聖 吳道子在敦煌鳴沙聖密天(註三十二)所畫的 維摩詰像則最為著名。
後記
《佛說維摩詰所說經》乃〝淺顯〞的聖密宗經典,淺顯到教外人讀之,亦不覺是一部佛教的經典,更象是一 部散文體裁的小說。對於顯教而言,《佛說維摩詰所說經》亦是最容易接受的密宗經典,接受的原因或許是不知道其實質是一部密教經典。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或許 是〝潔本經〞的功勞。
〝潔本經〞的現象出現,並非是偶然。一方面歷代皇帝支持佛教的同時,主要目的是爲了鞏固 自己的政權,所以對於佛經的傳譯和傳世,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標准,並且主要是加以利用,以定人心。另一方面,佛教要弘法,必須得到皇權的支持才能事半功 倍,所以也要在渡衆的同時,迎合皇帝的需求。而密教弘法,非器不授,但為了救渡眾生,密經潔翻,不失爲方便之妙運。或許正因為如此,《佛說維摩詰所說經》, 作為《佛說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之〝潔本〞,為了令更多的眾生接受密教的義理,起到了〝春雨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逮諸總持,遊戲聖通〞是Vajrayana佛教哲學,而《佛說維摩詰所說經》,正是 潛移默化地為眾生種下了聖密菩提種子。
千年以降,《佛說維摩詰所說經》華美的經文和深邃的義理,不僅在佛教界起到闡發大乘思想 之極致,堅定人間佛教入世行之理路的積極的作用,對於現世促進社會之和諧,以期全世界最終和平共處,更有深層的意義。由於弟子才疏學淺,又不能深入經藏, 望文生義等錯漏之處必然眾多。祈教於諸位方家。在此跪拜合十!
《佛說維摩詰所說經》略考
《淺論佛教超越 界限》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
金剛龍聖
[5/5]
註釋:
註一:中國漢傳佛教十宗是指:俱 舍宗、成實宗、三論宗、慈恩宗、天台宗、賢首宗、律宗、禪宗、淨土宗、聖密宗(簡稱密宗)
註二: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曾有聖示:
「中國漢傳密宗佛教的提出,是相對於藏傳密宗佛教而建立的名言。」
「中國漢傳密宗和中國漢傳密宗佛教的提出,更是相對於日本唐密、東密、台密等名言相。」
故在此涉及的中國漢傳密宗,非指藏密、日本唐密、東密或台密。
註三:有關〝超越界〞之表述,請 參閱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所撰《淺論佛教超越界限》(金剛禪出版社JGDBN 061-852-0909-009)。
註四:隋 費長房撰《歷代三寶 紀》卷二載:「高僧傳雲:古維摩詰等六部經合十卷,並臨淮 嚴佛調於洛陽出之。」
註五:據唐 智昇所寫《開元釋教 錄》卷一, 嚴佛調自譯經五部八卷,其中譯有《古維摩詰經》二卷,已闕。
註六:《歷代三寶紀》卷三有評: 穎川 朱士行,最先出家,即漢地沙門之始也。
註七:《開元釋教錄》卷二:西晉 沙門 竺法護(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經戒集)。
註八:據《開元釋教錄》卷十四, 竺法護之譯本較 竺叔蘭後出。據史料, 法護譯經事業雖終生不綴,然最盛期約為晉 武帝泰康元年至 惠帝元康十年(公元280-299年),此二十年之間;而 竺叔蘭自譯《異毘摩羅詰經》年代有三說,一是 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二說據梁 僧祐《出三藏記集》是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出;三說元康六年。拙文列 法護本在前,非為爭也。
註九:據《開元釋教錄》卷二轉梁 僧祐語,異毘摩羅詰經三卷(異毘摩羅詰經或作思字),或二卷,元康六年譯,第三出,與 佛調、 支謙等所出本同文異,闕失無傳。
註十:摘自《肇注維摩詰經》卷 一。
註十一:《開元釋教錄》卷八記載, 《說無垢稱經》是出自唐 高宗永徽元年八月初一。《大唐內典錄》則說是 太宗貞觀年譯成。
註十二:摘自《出三藏記集》卷七, 釋道安著《合放光光讚略解•序》中之評文。
註十三:此處所說〝虹化成就〞,乃 指 薄伽梵 古梵密 佛梵持明之虹化成就特法,並非藏傳密教之虹化。
註十四:此處所說〝歷代轉世〞,義 謂至極聖密轉世曼荼羅法門之無相大用,溯源可遠達 佛祖時代。因此,非藏傳密教之轉世,通常認為藏傳密教轉世是從公元十三世紀末開始。
註十五:薄伽梵,梵文Bhagavan,為 佛十二尊稱之一。據《佛說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足本), 佛住世時,以 聖維摩詰遊戲聖通,逮諸總持,制諸 外道故,親將該聖號綬於 聖維摩詰。
註十六:夫〝智及維摩詰〞者, 〝智及〞乃 維摩詰之〝異名〞也。 薄伽梵 古梵密 佛梵持明密教東漸神州後,歷代聖祖共號乃兩稱並尊也。
註十七:摘自《肇注維摩詰經•序》
註十八:摘自《肇注維摩詰經•序》
註十九:僧叡《毘摩羅詰堤經義疏》 今已佚,僅從《出三藏記集》卷八見其序。
註二十:遵 薄伽梵 古梵密 中國 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三昧耶戒,百相圓滿解脫之密鑰在此從略。
註二十一:摘自隋沙門 慧遠撰《維摩 義記》卷一。
註二十二:〝清淨、無我、調伏、精 進〞等 薄伽梵 古梵密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系列教法,遵三昧耶戒在 此從略。
註二十三:〝教相、事相、戒相、圓 相〞等 薄伽梵 古梵密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系列教法,遵三昧耶戒在 此從略。
註二十四:遵 薄伽梵 古梵密 中國 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三昧耶戒,〝離垢晶瑩,明空自鑑,無所畏懼自解脫〞 之密詣在此從略。
註二十五:薄伽梵 古梵密 中國漢傳 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之實法,待聖緣俱足,方可綬之。
註二十六:摘自北涼 曇無懺《大般涅 槃經》卷二。
註二十七:摘自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著《淺論佛教超越界限》(金剛禪出版社JGDBN 061-852-0909-009)
註三十一:唐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所載。
註三十二:據 薄伽梵 古梵密 中國 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傳承,鳴沙聖密天乃聖密百天之一。依三昧耶戒,有關 聖密百天之法理,在此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