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如果不爱祖国忘记根本何以报恩
学习《金融危机与宗教发展》(卓新平)
法会发言
[VCH]
《金融危机与宗教发展》(卓新平)文中提出了“神圣性”宗教与“世俗性”宗教的关系,指出纯粹性的或神圣性的宗教信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肯定“神圣性”宗教对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构建诚信社会的重要方面。
对于中国当前宗教的现实,从实证角度客观地正视现实宗教的复杂性,提出了宗教“三大板块”,虽然这一提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意义在于打破了过去中国宗教研究重理论轻实证的风向。实是求事地分析宗教的功能和职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为中国的宗教开放和研究提供了好的环境。并提出了中国宗教和谐,实现政教分离,回归宗教原生态等方面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方式。
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宗教研究从过去的纯学术理论,到现在的实践型宗教研究,为中国宗教管理和落实宗教信仰自由宪政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于宗教,历代统治者都是为已所用,走出一个中国特色式的宗教信仰自由和管理新方式,真正地实现宗教和谐,进而推动社会和谐,达到国富民强的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所乐见的美景。
作为圣密行者,尤其是中国的圣密行者,在遵守中国汉传密宗密内密的传统十戒外,更应强调永不反对政府这一戒律。事实上圣密行者以大圣佛祖极终善性的慈悲和智慧保护众生的身口意,通过两帖圣方、八味圣药的调治,以非暴力、和谐、和平面貌出现于世,应该说是和谐的典范,根本不可能也不存在去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去反对政府的可能性。
正如太亲教师 金刚圣初(赵朴初)所开示“佛教徒如果不爱祖国,忘记根本,何以报恩。”
因此,弟子感到,如何深入圣教,真实地切身地受用,和 薄伽梵 师尊瑜珈,达到“正反馈”,是弟子所需要反省的内容。
归根到底,圣密宗的回归,是众生的需要,圣教反哺中华大地,是炎黄子孙之洪福,需要弟子的无我、无私奉献精神,铸成一个可以成为师尊弘法利生的“法器”,实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