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9薄伽梵智及維摩詰師尊達摩聖祖〝Hobart FM 96.1聖密龍講聖示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
達摩聖祖靈性實體渡蔥嶺〞
2011.11.19星期六45pm
Hobart FM 96.1電臺華語廣播
 
聖密龍講聖示
 
 
 
廣播電臺:
 我們今天很有聖緣,請到 薄伽梵 師尊來到我們電臺廣播上來作聖密龍講的聖示。 薄伽梵 師尊您好,阿彌陀佛!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
 
阿彌陀佛!
 
 
廣播電臺:
 我們今天可不可以邀請 薄伽梵 師尊繼續上一個星期的有關《金剛經》〝實無功德〞的聖密龍講聖示呢?我們邀請 薄伽梵 師尊。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
 
各位聽眾大家好!
 
今天聖密龍講繼續上星期六所講的問題。上次講到《金剛經》說“實無功德”。這句話可能有些人聽起來好像有一點奇怪:為什麼說《金剛經》說“實無功德”?在《金剛經》中,整一個經典找不到〝實無功德〞這四個字。但是能夠找到〝實無如何如何〞、〝實無如何如何〞、〝實無如何如何〞,這樣的〝實無〞,卻可以找到十三處。那麼這個〝實無功德〞一定有一個出處的。跟所謂的《金剛經》裡說“實無功德”有什麼聯繫呢?
 
這個話題是因為有一位行者在他的報告中問:“《金剛經》中所講到的〝實無功德〞跟我們的〝靈性功德〞有沒有什麼關係?是不是剛好是衝突的、矛盾的、相對抗的、相對立的?”所以我當時就準備疏開來講;但是後來時間不夠了,就沒有疏開。
 
那個信眾看來他是學過佛法的,但還不是聖密行者,他是一個顯教的行者。他講《金剛經》說“實無功德”有沒有錯呢?實際上也沒有錯的。但是真正的要找到〝實無功德〞這四個字,這個是在《六祖壇經》之中有〝實無功德〞。這個〝實無功德〞是禪宗的初聖祖 菩提達摩在公元520年的時候,從水路來到中國,被當時的梁武帝接見。
 
梁武帝問祂:“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
 
達摩聖祖說:“實無功德。”
 
這一個故事我曾經在各個場合已經講過不下十遍。而這個〝實無功德〞,難道這位虔誠的佛教信眾、佛教信仰者,〝梁武帝〞三里一庵、五里一廟、渡眾無數,怎麼會沒有功德的呢? 達摩聖祖難道說錯了嗎?──〝實無功德〞。
 
梁武帝能夠造了那麼多的廟、造了那麼多的庵、渡了那麼多的眾生成為僧伽,當然是有功德。這個什麼功德?就是〝靈性功德〞。但是梁武帝有沒有認識到他在做的是靈性功德呢?我們可以肯定說:沒有。甚至是完全沒有認識到這是靈性功德。所以, 達摩聖祖就應機說法、觀機逗教,告訴梁武帝:“實無功德。”〝實無功德〞的意思並非是 達摩聖祖在說“沒有功德”。而是在鞭策梁武帝;所蘊藏的語言是什麼呢?也就是說,這裡沒有你所認識的功德;你所認識的功德還不是這一個層次。
 
講到這裡我相信故事應該是已經很清楚、很明白了。也就是說, 達摩聖祖並沒有說錯,祂是在應機說法、觀機逗教,希望梁武帝再前進一步而在梁武帝的背後〝猛擊一掌〞一樣,一個〝當頭棒喝〞。梁武帝認不認識呢?梁武帝當然不是很高興;以後就出現了把 達摩聖祖〝送走〞。
 
達摩聖祖來到中國,根據 聖宗講的故事, 達摩聖祖顯示了十大神蹟。這個十大神蹟膾炙人口,傳為佳話;比較突出的有:〝一葦渡江〞、〝慧可斷臂〞。這些故事都是非常有名,最後的一個神蹟是〝靈性實體渡蔥嶺〞,就是〝走出關外〞去、走出西域去。當然十大故事以前已經講過了,今天也不再繼續重覆了。這個故事前面雖然這樣講來,我也開始疏開了,祂是有《六祖壇經》的文獻為依據的。
 
《六祖壇經》的第三品是《決疑品第三》;前面兩品是《自述品第一》,第二品是《般若品第二》。第三品開始就是: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這個〝師〞就是指六祖 惠能。):“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變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這句話已經把功德提昇到法身的高度、法性身的高度,提昇到靈性的高度。當然一般如果說是大師們他不講靈性,他就是講法身、法性;教法講到法身,〝點〞到即止,不再往靈性更深的深部延伸。這不是一個指責,只不過是另一個視角,更深的詮釋和解讀。我在這裡沒有指責任何導師們、大師們。正如初聖祖所講的一樣:我們永遠向一切顯教的導師、永遠向一切佛教的大師們學習。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
 
這整整的一大段,還沒有唸完,後面還有,我們先解前面。
 
六祖要開解韋刺史,所以就把功德作具體的分解。〝見性是功〞,什麼性?法界體性,這個是功;平等性是一個德。意思就是說在五種法性的智慧中,到達法性的高度才是功,到達平等性才能夠稱得上是德。當然這裡的〝性〞實際上已經提高到靈性的高度,只不過以前的解讀是沒有如此詮釋而己;但是作為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中國漢傳佛教密宗,所有修行的教相就在此作為起點,因此在實際的修行中、在事相中就有〝八地聖行〞之說。
 
所以,到了這一個高度就出現了〝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到了法性的高度、到了平等性智的高度,這個〝念念無滯〞也就是說五種法性身智都已經在這裡充分地體現,只有妙用。當昇起妙用的時候,這個時候才稱之為〝功德〞。
 
這裡的〝妙用〞可能講得比較籠統,我把祂一句話來說明白;我想借用臺灣千佛山 雲老禪師的一個開示,祂說:“密宗講神通,我不反對神通;但是,神通要妙用。”以此來反觀《六祖壇經》中六祖的這一句話:〝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實際上這個〝妙用〞就是指神通。這裡如果說拿我們的《聖祖經》來詮釋這句話,這裡所講的〝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實際上就是《聖祖經》第一品裡頭所講的〝逮諸總持,遊戲神通〞──這個就是妙用。
 
那麼講得再平實一點,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在教相中講的是什麼事情?就是講〝大智本行〞;〝大智本行〞就是功德。這裡所謂的〝大智本行〞祂的內容就是〝法身心語〞、神通應聲而出。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再把前後兩句話再聯繫起來看:“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所以以前曾經學過《六祖壇經》的聽眾們,可能過去並非是這樣來解讀這句話的。六祖講的是教相,那麼 達摩聖祖──禪宗的初聖祖祂行的是事相。
 
以後梁武帝他畢竟是個佛教徒,他雖然 達摩大師衝撞了他,他並沒有生氣,就把祂打發走。他想:“你不承認我的功德,我不見你就是了。”就把祂打發走。當祂打發走的時候,我相信他已經接收到 達摩大師的法身心語,只不過由於他的修行還淺,他不能夠翻譯出這個法身心語在講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所以他就去請教他的〝宗教顧問團〞的〝誌公上師〞;就請教問他:“剛才我讓他走的那位大師,他走了,你看看這個人如何?”
 
誌公因為祂是有一點特權的。每一次梁武帝接待佛教、道教的宗教人士,誌公上師都有權在梁武帝的帳後看在那裡,以便梁武帝需要幫助的時候、梁武帝召喚的時候祂隨時應聲而出。這個時候梁武帝一看 誌公大師表現出的一個特別的神情,就很虛心地向 誌公大師請教:“這位來的大師怎麼樣啊?” 誌公上人就說:“呀!來的是 觀音菩薩。你怎麼把 觀音菩薩〝放跑〞了?!”
 
因為 誌公大師聽得出 達摩聖祖所講話的份量──“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性〞就是指法性,當然認識到這個法性已經很了不起,因為聖密宗是講肇源法性,還有更深部份的研究,講靈性實體、講隱態世界。但是 誌公上師祂的修行不是梁武帝有一定功利性質的修行,祂完完全全是一位佛教中的大師,當代的大師。所以,運用祂在宮中的位置,直截了當、直斥梁武帝之非──“你怎麼把 觀音菩薩放跑了?”
 
梁武帝一聽,哎呀,不對!真的是闖大禍了!他想:“是沒有這樣的人敢到我面前來說這樣的話。”“祂講得很對啊!‘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武帝急中生智,馬上派出騎兵──三千鐵騎,一定要把這一個 達摩大師追回來。當時 誌公上師本來是希望把他攔回來不要去追;想告訴他:“因緣如此,祂既然走了,那就放過祂,等待下一次的因緣。”但是祂沒有這樣做。
 
你想,請 觀音菩薩怎麼可以用三千鐵騎呢?再說,前面 達摩大師不緊不慢地往北走去,在這樣的情況下,看見遠遠的背後塵土飛揚;塵土揚得很高,而且飄出一個箭頭來。從這個情況看,來的速度一定是很快,估計是馬隊;來的用意祂也知道,無非是希望把祂追回宮去。這個時候 達摩聖祖就使出一個〝一葦渡江〞的神通,成為歷史的佳話。祂就在長江邊,折斷一根蘆葦、扔在水上,這個蘆葦就好像一個小船一樣,就把 達摩聖祖載到了江北。這個時候,鐵騎才追到江邊,只看見 達摩聖祖踩在那個蘆葦之上,逍遙而去。三千鐵騎沒有完成任務,只能夠望洋興嘆,馬隊折返,匯報梁武帝。
 
當然,要講解《六祖壇經》,後面還有非常豐富的內容。 達摩聖祖祂講:“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這句話實際上是在教育梁武帝;意思就是:“尊敬的皇上,你太驕傲,你不夠謙遜;你只有謙遜才是功德之功;外行於禮是德。”這樣的批評對梁武帝來說是絕無僅有的,沒有一個人敢說梁武帝〝不夠謙遜、不懂禮貌〞;但是 達摩聖祖為了給他在修行的靈性道路上猛擊一掌、當頭棒喝,是敢於這樣〝直斥其非〞的。
 
這在經書中講:“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所以這個批評也是擊中要害,不多一句話、不多一個字的。那麼批評歸批評,但是 達摩聖祖還是把他指出你怎麼樣樹立你的功德。聖祖怎麼說呢?祂說:“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這裡講〝自性建立萬法〞實際上就是我們聖密行者所講的〝清淨、無我〞,後面是要〝調伏、精進〞。這個要調伏也就是說要謙下,內心要謙下;要調伏,外行要有行者的禮貌。所以,〝自性建立萬法是功〞,這裡的〝自性〞,就是指〝靈性〞,各位大師們解讀《六祖壇經》,修証不同,岐義解讀,詮釋有異。【摘自聖宗 薄伽梵 凈悟老法王聖密龍講】也就是說要建立正確的教相;〝心體離念是德〞,這裡的心體離念,也即是要遠離六識、七識、八識的染分,質言之,就是要建立正確的事相。〝心體離念〞實際上就是指〝離垢晶瑩、明空自鑑〞;這個時候你才是功德之〝德〞,靈性功德之〝德〞。
 
我相信, 達摩聖祖對梁武帝所講,其實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擊中〞要害、恰如其分,而且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已經把〝宇宙奧秘,和盤托出〞,突顯 達摩聖祖本身就是〝密行中人〞。〝禪宗〞之〝禪〞祂只不過是拿來渡眾生用的名相。就是好像我們講〝聖密宗〞;聖密宗這個〝密〞、這個〝聖〞都是名相而已,〝古梵密〞也僅僅是名相,後面講到的〝金剛禪〞,這個〝禪〞也僅是名相。
 
〝佛教一味〞,佛教無論是〝諸宗、諸系、諸派、諸流〞,其真實內容皆為研究宇宙之隱態世界、研究隱態世界之宇宙規律。【摘自聖宗 薄伽梵 凈悟老法王聖密龍講】
 
所以在這裡借用〝實無功德〞這四個字跟大家作一個粗淺的討論。〝《六祖壇經》本係聖密宗話語境界之經〞。【摘自聖宗 薄伽梵 凈悟老法王聖密龍講】。因為《六祖壇經》裡頭有非常多的聖密宗的語境。你一定只有拿聖密宗的語言境界來加以解讀、加以詮釋,你才能夠把密宗的內容提煉出來。當然,你如果說站在上座部的立場,可能解讀的方向、方面就不同;如果說大乘佛教顯教的立場解讀也可能是完全不同。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次就暫時的解讀到這裡。再見。阿彌陀佛!
 
 
廣播電臺:
 
我們很感恩 薄伽梵 師尊今天很有啟發性的聖密龍講聖示。我們期待聆聽 薄伽梵 師尊明天的聖密龍講。再次感謝 薄伽梵 師尊。阿彌陀佛!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
 
 

阿彌陀佛!


  1. 深愛非主流表示:
    〝佛教一味〞,佛教無論是〝諸宗、諸系、諸派、諸流〞,其真實內容皆為研究宇宙之隱態世界、研究隱態世界之宇宙規律。【摘自聖宗 薄伽梵 凈悟老法王聖密龍講】
  2. 深愛非主流表示:
    達摩聖祖還是把他指出你怎麼樣樹立你的功德。聖祖怎麼說呢?祂說:“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這裡講〝自性建立萬法〞實際上就是我們聖密行者所講的〝清淨、無我〞,後面是要〝調伏、精進〞。這個要調伏也就是說要謙下,內心要謙下;要調伏,外行要有行者的禮貌。所以,〝自性建立萬法是功〞,這裡的〝自性〞,就是指〝靈性〞,各位大師們解讀《六祖壇經》,修証不同,岐義解讀,詮釋有異。【摘自聖宗 薄伽梵 凈悟老法王聖密龍講】也就是說要建立正確的教相;〝心體離念是德〞,這裡的心體離念,也即是要遠離六識、七識、八識的染分,質言之,就是要建立正確的事相。〝心體離念〞實際上就是指〝離垢晶瑩、明空自鑑〞;這個時候你才是功德之〝德〞,靈性功德之〝德〞。
  3. 深愛非主流表示:
    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在教相中講的是什麼事情?就是講〝大智本行〞;〝大智本行〞就是功德。這裡所謂的〝大智本行〞祂的內容就是〝法身心語〞、神通應聲而出。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再把前後兩句話再聯繫起來看:“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4. 深愛非主流表示:
    到了這一個高度就出現了〝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到了法性的高度、到了平等性智的高度,這個〝念念無滯〞也就是說五種法性身智都已經在這裡充分地體現,只有妙用。當昇起妙用的時候,這個時候才稱之為〝功德〞。
  5. 深愛非主流表示:
    當然這裡的〝性〞實際上已經提高到靈性的高度,只不過以前的解讀是沒有如此詮釋而己;但是作為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中國漢傳佛教密宗,所有修行的教相就在此作為起點,因此在實際的修行中、在事相中就有〝八地聖行〞之說。
  6. 深愛非主流表示:
    ,什麼性?法界體性,這個是功;平等性是一個德。意思就是說在五種法性的智慧中,到達法性的高度才是功,到達平等性才能夠稱得上是德。
  7. 深愛非主流表示: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
  8. 深愛非主流表示: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這個〝師〞就是指六祖 惠能。):“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變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9. 深愛非主流表示:
    梁武帝能夠造了那麼多的廟、造了那麼多的庵、渡了那麼多的眾生成為僧伽,當然是有功德。這個什麼功德?就是〝靈性功德〞。但是梁武帝有沒有認識到他在做的是靈性功德呢?我們可以肯定說:沒有。甚至是完全沒有認識到這是靈性功德。所以, 達摩聖祖就應機說法、觀機逗教,告訴梁武帝:“實無功德。”〝實無功德〞的意思並非是 達摩聖祖在說“沒有功德”。而是在鞭策梁武帝;所蘊藏的語言是什麼呢?也就是說,這裡沒有你所認識的功德;你所認識的功德還不是這一個層次。
  10. 清凈無我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Windows XP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
  11. 清凈無我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Windows XP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所以這個批評也是擊中要害,不多一句話、不多一個字的。那麼批評歸批評,但是 達摩聖祖還是把他指出你怎麼樣樹立你的功德。聖祖怎麼說呢?祂說:“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12. wsym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Windows XP
    《六祖壇經》裡頭有非常多的聖密宗的語境。你一定只有拿聖密宗的語言境界來加以解讀、加以詮釋,你才能夠把密宗的內容提煉出來。
  13. 背塵合覺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Windows XP
    〝佛教一味〞,佛教無論是〝諸宗、諸系、諸派、諸流〞,其真實內容皆為研究宇宙之隱態世界、研究隱態世界之宇宙規律。
  14. lmz4611@163.com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Windows XP
    我相信, 達摩聖祖對梁武帝所講,其實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擊中〞要害、恰如其分,而且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已經把〝宇宙奧秘,和盤托出〞,突顯 達摩聖祖本身就是〝密行中人〞。〝禪宗〞之〝禪〞祂只不過是拿來渡眾生用的名相。就是好像我們講〝聖密宗〞;聖密宗這個〝密〞、這個〝聖〞都是名相而已,〝古梵密〞也僅僅是名相,後面講到的〝金剛禪〞,這個〝禪〞也僅是名相。 [回復]

發佈留言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