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题解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题解(一)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宗师开示:


阿弥陀佛!


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是公元2021年8月28日。本次圣密龙讲是澳大利亚塔州中国佛教学院在疫情期间举办的ZOOM第57次修持班、总第943圣密龙讲。


以下请金刚法贤长老领做仪轨:
《圣密至上灵性功德回向众生圣仪》
《宇宙光明曲》


我们在电台、网络上的圣密龙讲已经到900多次了。但是在900多次之前,我们已经有许多次的圣密龙讲。


我为什么提到这个呢?因为我们宗下讲佛教的四大原则,第一个大原则慈悲,第二个大原则智慧,第三大原则大爱,第四个大原则就是遵循宇宙规律,遵循宇宙的灵性,以灵性的思维来见证一切。


那么问题就来了。有一位行者问:“请教 师父这个大爱和慈悲,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我到现在还没有搞明白,为什么另外单独要再列一个大爱?”


那么我们就用一句概括的语言来讲,慈悲和大爱在宗下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不同,但是他们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所谓的慈悲,我在2000年,也就是在21年前的一次圣密龙讲中,就讲到了慈悲的内容。是2000年10月7日,星期六,讲到了这个慈悲的内容。因为我们要度一切苦厄,要度一切众生,就需要有慈悲心,与众生结缘。


那么慈悲心有哪几种呢?以宗下而言有五种慈悲心,第一种爱缘慈悲心,第二种众缘慈悲心,第三种法缘慈悲心,第四种无缘大慈慈悲心,第五种就是圣缘慈悲心。前四种慈悲心很显然在显教的基础教法中,无论在声闻乘、缘觉乘一直到大乘,一直到密乘,这四种慈悲心都贯穿其中所有的教法。


那么圣缘慈悲心只是圣密宗宗下才有的慈悲心。当然每一种慈悲心都有它具体的内容。


因为现在有不少的听众是属于新修的菩萨。新修的菩萨没有听过这个五种慈悲心,所以在这里提一提,具体的我就不讲了。


但是我又讲到了一个大爱,度众生要有大爱之心。这个所谓的大爱,绝对不是爱缘慈悲心,也不是众缘慈悲心、法缘慈悲心,也不是无缘大慈的慈悲心,祂已经上升到圣缘慈悲心这个层次。


但是这个层次所产生的大爱,在修持的操作上就是指舍寿慈悲心,舍去自己的身口意,全心全意为了众生,为众生服务。


我们可以回顾我们所有的教法中,实际上都贯穿着这个圣缘慈悲心,就是指舍寿的大爱。所以单独要列出,因为舍寿不是一个普通的名相,是要实修实证,才能证得的。


那么我们更深的就不再详细讲了。如果你还有不明白的,你可以继续来问,我们再讨论一下。


我也收到了一些学员的信息,说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在抄《心经》,但是我们对《心经》总是不太懂。为了让大家能够懂《心经》,我们就借用一个视频。这个视频是描述一位才五岁的孩子,他也来讲解《心经》,看看对大家有些什么启发。


刚才我们大家欣赏的《心经解说》视频,总的还不到十分钟。这个可爱的孩子,他用最浅白的语言来讲解了《心经》。 我们初学的人如果能够从中得到某些启发,那也是不错的。不过正由于太简单了,解释得太浅白了,《心经》中的某些奥义,他就没有办法在这个七八分钟的视频里,把它解释清楚。


我们宗下也有师红长老在网上发表了连载《一听就懂的心经》。看的人也有上万。但是,这是不是完全是我们宗下的对《心经》的解释呢?如果是,那么今天 师父也不需要再重复了。如果说不是,不是在哪里?有没有宗下对《心经》的解释?


我们请注意到《心经》的最后是一句咒语。这句咒语,显教的师父们、菩萨们有显教的传承,因此念起来是以来普通话来念的。但是传统的密教念这个咒语,祂是有点不同的。这是一种对咒语的解释。


但是,这句咒语的古梵语发音是如何的,也就是宗下的发音应该是如何的?本着能够阐发宗下的一些观点,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宗下对《心经》的解释,所以 师父今天来讲一讲。(待续)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宗师开示: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话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有人问:“佛法是教我们做什么事?”佛法其实没有教我们做特别的事,就只要求我们做一点点事情。这一点点事情是什么呢?也就是“度一切苦厄”。当自己修的时候就要“照见五蕴皆空”。


但是往往这一点点事情,我们行者们做一辈子可能还做不好。


那么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这个经题。经题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是什么意思?如果要翻译成汉语,那就是只能够简单翻译成“智慧”。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智慧”呢?因为汉语的“智慧”再翻回《心经》时,就翻不到“般若”这个词。因为这个般若还有非常多的意义,非常深广的意义。


这个深广的意义,根据原来我们学过的经典有“五不翻”。“五不翻”里其中有一个“含义深广而汉地没有”的就不翻,保留它的原音,保留它原来梵语的读音。


但是它传进中国来以后,又变成了各个地方语。我记得那个时候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到香港去讲法,讲到“般若”这个音的时候,为我做翻译(按:由普通话译至广东话)的人,这个翻译就是把我不好的普通话,翻译成广东话。他听不懂“般若”是什么意思,结果就停顿下来。


当时的时轮因为是圣通显扬期,所以为了能够解释胡培刚先生被无刀取瘤以后,他切身的现身说法,所有的听众们都希望听听我的意见,就问这究竟是一个什么原理?


我说这个是佛教特有的智慧,名字叫般若。结果


那个翻译,这个时候才听懂了,“噢!广东话原来是叫Boye。”当然如果我说Boye,那么大家都听懂。


但是如果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念成“Boye波罗密多心经”,可能听起来就比较别扭了。
藏语的念bija,普通话念般若。可能中国其他地方的方言念这个“般若”又不一样。


但是,在许多古天竺不同的咒语中又有不同种类的“般若”的念法。这就要当我们学三密曼荼罗时,分别具体地学习。

般若有三大类:


根据 薄伽梵佛梵持明第二十七代宗师 薄伽梵 至极维摩诘 净悟老法王(以下称圣宗)之教导,第一大类称为洞鉴般若。所谓的洞鉴般若,打一个比方,上座部声闻乘圣者们,他们有大圣缘,能够亲眼看见 佛祖示大人相,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他们看见佛祖,一眼就能够看到这个悉达多太子不是普通人。


那么这个洞鉴般若,在上座部的行者里是非常风行的。他们从一个人的末那识的净分而出,所以又称为圣义般若,或者称为灵感般若。


当然如果没有这个洞鉴般若,那么就是面对面擦肩而过,可能也不会回头望一望。能够回头望的话,说明他已经启动了这个圣义般若,或者说启动了灵感般若。洞鉴般若是第一大类。


第二大类是大乘佛教的般若。大乘佛教的般若,根据 圣宗的教导,是阿赖耶识的净分所出。大乘佛教般若总分三类:


第一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能够通读三藏经,藏内的经,藏外的经,以及深部的教法,都能够通过文字加以理解。


第二就是观照般若,在修持中观照自心,能做到止观,能至三观,通达修持,实修实证的圣境般若。


第三叫实相般若。这个实相般若,可以说是“直了法性,明心见性”的般若,是大乘佛教最高层次、最高境界。比如禅宗修的就是“直了法性,明心见性”的这个般若。


第三大类就是密乘佛教的般若。密乘佛教般若也分三类,第一类是五明般若。所谓的五明般若就是声明、因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


这个五明般若是薄伽梵教法最原始的教法之一。但一般的学者研究说这原来是外道的般若,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般若。



而宗下考证,即 圣宗的教导,五明般若是薄伽梵教法最原始的教法之一,因为在《奥义书》里非常清楚地写明了薄伽梵教法的五明般若。


第三大类密乘佛教般若里也有三种般若,刚才我们讲到第一种五明般若:声明、因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


声明实际上就是语言、文学的一种般若。声明般若里最重要的不是语言、文字,最重要的是佛教密教的咒语,也就是能够令人和宇宙瑜伽的咒语。所以我在最初的时候讲了《心经》最后部分那句咒语。实际上那句咒语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有些菩萨在弘法的时候说,这个咒语读音有什么要紧?你念“嗡嘛呢呗咪吽”,就是念“嗡嘛呢呗咪牛”也可以。这个说法实际上是没有声明般若的一种表现。


因明,意指举出理由而行论证之论理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论证阐述宇宙相互之间的关系,人和宇宙的关系。

内明,实际上就是讲佛教哲学。按照现在的学术归类,我们可以把它归之为宗教学的学问。

医方明,一讲到医方明,内容就非常的丰富了。因为佛是大医王,祂有自己学医给众生治病的记载,也有祂的学生为众生治病的记载。

工巧明,实际上就是工艺学。


所以薄伽梵教法最原始的教法,内容非常的丰富。我们今天就暂时讨论到这里。

密乘佛教般若下面还有两种。这两种在下次圣密龙讲中我们再展开来讲。

今天讲到声明、因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实际上也只是简单描述了一下,让我们知道一个大概。在下一次的圣密龙讲中,我们将充分展开加以讨论。

最后讲几句。这个密教所特有的般若,总共有三大般若。现在讲的第一大般若就是五明。仅仅五明这个课题,如果要具体圣密龙讲,可能会超过三百讲,大概要讲一年,因为五明的范围实在太广。

但是五明般若又不得不讲。如果讲般若不讲五明,从某种意义上讲,等于说你没有学薄伽梵的教法,等于说“照见五蕴皆空而度一切苦厄”这个目标,你根本做不到。


因为我们讲《心经》,学《心经》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学《心经》而学《心经》。学《心经》的目的就是为了“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说,先把自己修好,然后再去“度一切众生”,为了所有的众生。


所以,我今天就简单的开了一个头。我们讲五明也不会讲一年,否则还有很多的内容就讲不了了。我们为了学更多一点东西,能够让大家知道一个轮廓,知道密乘般若的三乘。三乘般若总共分三大类,就是声闻、缘觉乘一类,大乘显教一类,大乘密教一类。



发布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