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众生?众生也称“有情”,指一切有情识的生命形态,集众缘所生,所以称之为众生;又经历了众多的生死,故名为众生。
学佛法就是要懂得我们有前世、今世、来世。今世的处境,实际上就是前世的映射;来世的处境,就是我们今世的作为。
正如《法句经》所述:我们过去的思想,是我们现在的处境;我们现在的处境,是我们过去思想的成果。
在十法界里,除了佛法界,其他法界里的都属有情、众生。
修持班上有些是新来参加的新修菩萨,他发来信息说:“我看其他人都修得家庭越来越圆满,而我为什么越修烦恼越多?我听 师父说,我们百相万行、听圣密龙讲,都是要为众生消除现在的烦恼和痛苦,以及永恒的、未来世的烦恼和痛苦。我现在都解脱不了这个烦恼和痛苦,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就是四个字可以来解释——颠倒妄想。这个颠倒妄想是有经典依据的,我相信大家也都听到过。有不少新修菩萨,也修过显宗其他教法,应该都听到过。
颠倒妄想即是在六识之中作污秽之想,但是他又不能够察觉这是一个污秽之想,以为自己想的细、想的微、想的精。所以,颠倒妄想在佛经里又称为“微细精想”。
我们在《心经》里看到“照见五蕴皆空”这个识蕴、众生的识心,在这个六识中有净分,也有染分。六识的染分就是颠倒妄想。这个颠倒妄想像激流之水,看上去非常的恬静安宁,实际上这个颠倒妄想之流非常急,且细微而了不可知,自己不知道。
这个颠倒妄想是从哪里来的?颠倒妄想相当重要一部分是前世带来的。而前世带来的表现形式,就是他的习惯动作、习惯思维、习惯语言。
所以,佛法里有一句话是“习气如瀑流”。他发出习气时,自己也控制不了,也不知道自己会发这样大的脾气,甚至闯了这么大的祸;有的自己看不到“习气如瀑流”,还反而说:这次我终于大大地出了一口气,发了一顿脾气。
对于这种情况,不仅在原始佛教的《清净道论》上有充分的讨论,在大乘《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上也有充分的讨论,阐述了共有十个原因,导致了为什么其他人越修越幸福,而你却是越修越痛苦。(待续)
为了帮助那位新修者,我在这里以法的立场,详细地为大家作解释,无论你是否存在一样的困惑,可能都会有所裨益。
前面讲到有十大原因,这十大原因在经书上称为“结”。这十个“结”将在后面进行讨论。
我们现在先具体来讨论”颠倒梦想”。佛祖在菩提树下证悟后,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时,对他们讲了两部经,就是《杂阿含经》记载的 佛祖最初说的两部经。
第一部是《转法轮经》,对五比丘宣说中道及四圣谛,阐明如何弘法,如何消除众生的颠倒梦想。
第二部是《无我经》,或称《无我相经》。佛祖弘法一生,最初度的五个比丘,对他们讲了这两部经,就是因为看到了众生由于十大原因,而有颠倒梦想。
这十大原因中第一个就称之为“结”。这个结贯穿于十大原因之中。什么是结呢?就是你在心里打的结,就像女孩子的头发没有梳洗,乱七八糟搅在一起,就称为结。
在上座部的声闻乘、缘觉乘是这样;如果刚学大乘的众生,他没有学法修法也会有结。因此,在上座部、大乘的经典中,都有关于“结”的论述。
我们在这里一起来学一段经文,这个经文是在《杂阿含经》第二十二卷中,经文曰:“时彼天子而说偈言:外缠即非缠,内缠缠众生,今问于瞿昙,谁于缠离缠?”
意思是你碰到的烦恼,如果是从外部来的,令你不舒服了,这个还不算是什么结;众生内心的结才是缠(“缠”就是“纠缠”的“缠”)。所以说“内缠缠众生,今问于瞿昙。” 瞿昙就是当时对 佛祖的称呼。
“谁于缠离缠”,怎么样能够做到众生的内心不被这个结所纠缠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智者建立戒,内心修智慧,比丘勤修习,于缠能解缠。”
意思是说智慧的人建立了戒律,内心修这个智慧;比丘要很努力地去修持,这个缠才能够解除。
更通俗地说,也就是有人问 佛祖,我们有烦恼了,怎么样能够解脱?
佛祖也以很通俗的话回答,有智慧的人,建立自我约束的戒律。
这个戒律,祂不是强加给你的戒律,以此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内心就修出了智慧。
比丘如果勤勤地遵戒修法,那么这个“缠”才能够从内心彻底地解脱。
这个“结”我们要讲十个。第一个“结”才讲了三分之一。佛祖有非常精妙的解“结”的方法,而且在经文上写得清楚明白。
我们圣密行者所碰到实际的问题,特别是初修者,怎么样从十大结中解脱出来?
有十大结的人,他一定会碰到种种的不顺利、不如意的事情。
希望听到这个圣密龙讲的人,能够对号入座,使自己因此而得到启发,增加一些正面的思想;不要习气如瀑流,把前世的习气全发出来,作负面想。
作负面想,那我们就达不到圣密龙讲的效果了,你达不到学法的效果了。(完)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宗师于2021年9月11日佛法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