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眾生?眾生也稱“有情”,指一切有情識的生命形態,集眾緣所生,所以稱之為眾生;又經歷了眾多的生死,故名為眾生。
學佛法就是要懂得我們有前世、今世、來世。今世的處境,實際上就是前世的映射;來世的處境,就是我們今世的作為。
正如《法句經》所述:我們過去的思想,是我們現在的處境;我們現在的處境,是我們過去思想的成果。
在十法界里,除了佛法界,其他法界里的都屬有情、眾生。
修持班上有些是新來參加的新修菩薩,他發來信息說:“我看其他人都修得家庭越來越圓滿,而我為什麼越修煩惱越多?我聽 師父說,我們百相萬行、聽聖密龍講,都是要為眾生消除現在的煩惱和痛苦,以及永恆的、未來世的煩惱和痛苦。我現在都解脫不了這個煩惱和痛苦,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實際上就是四個字可以來解釋——顛倒妄想。這個顛倒妄想是有經典依據的,我相信大家也都聽到過。有不少新修菩薩,也修過顯宗其他教法,應該都聽到過。
顛倒妄想即是在六識之中作污穢之想,但是他又不能夠察覺這是一個污穢之想,以為自己想的細、想的微、想的精。所以,顛倒妄想在佛經里又稱為“微細精想”。
我們在《心經》里看到“照見五蘊皆空”這個識蘊、眾生的識心,在這個六識中有凈分,也有染分。六識的染分就是顛倒妄想。這個顛倒妄想像激流之水,看上去非常的恬靜安寧,實際上這個顛倒妄想之流非常急,且細微而了不可知,自己不知道。
這個顛倒妄想是從哪裡來的?顛倒妄想相當重要一部分是前世帶來的。而前世帶來的表現形式,就是他的習慣動作、習慣思維、習慣語言。
所以,佛法里有一句話是“習氣如瀑流”。他發出習氣時,自己也控制不了,也不知道自己會發這樣大的脾氣,甚至闖了這麼大的禍;有的自己看不到“習氣如瀑流”,還反而說:這次我終於大大地出了一口氣,發了一頓脾氣。
對於這種情況,不僅在原始佛教的《清凈道論》上有充分的討論,在大乘《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上也有充分的討論,闡述了共有十個原因,導致了為什麼其他人越修越幸福,而你卻是越修越痛苦。(待續)
為了幫助那位新修者,我在這裡以法的立場,詳細地為大家作解釋,無論你是否存在一樣的困惑,可能都會有所裨益。
前面講到有十大原因,這十大原因在經書上稱為“結”。這十個“結”將在後面進行討論。
我們現在先具體來討論”顛倒夢想”。佛祖在菩提樹下證悟後,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時,對他們講了兩部經,就是《雜阿含經》記載的 佛祖最初說的兩部經。
第一部是《轉法輪經》,對五比丘宣說中道及四聖諦,闡明如何弘法,如何消除眾生的顛倒夢想。
第二部是《無我經》,或稱《無我相經》。佛祖弘法一生,最初度的五個比丘,對他們講了這兩部經,就是因為看到了眾生由於十大原因,而有顛倒夢想。
這十大原因中第一個就稱之為“結”。這個結貫穿於十大原因之中。什麼是結呢?就是你在心裡打的結,就像女孩子的頭髮沒有梳洗,亂七八糟攪在一起,就稱為結。
在上座部的聲聞乘、緣覺乘是這樣;如果剛學大乘的眾生,他沒有學法修法也會有結。因此,在上座部、大乘的經典中,都有關於“結”的論述。
我們在這裡一起來學一段經文,這個經文是在《雜阿含經》第二十二卷中,經文曰:“時彼天子而說偈言:外纏即非纏,內纏纏眾生,今問於瞿曇,誰於纏離纏?”
意思是你碰到的煩惱,如果是從外部來的,令你不舒服了,這個還不算是什麼結;眾生內心的結才是纏(“纏”就是“糾纏”的“纏”)。所以說“內纏纏眾生,今問於瞿曇。” 瞿曇就是當時對 佛祖的稱呼。
“誰於纏離纏”,怎麼樣能夠做到眾生的內心不被這個結所糾纏呢?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智者建立戒,內心修智慧,比丘勤修習,於纏能解纏。”
意思是說智慧的人建立了戒律,內心修這個智慧;比丘要很努力地去修持,這個纏才能夠解除。
更通俗地說,也就是有人問 佛祖,我們有煩惱了,怎麼樣能夠解脫?
佛祖也以很通俗的話回答,有智慧的人,建立自我約束的戒律。
這個戒律,祂不是強加給你的戒律,以此戒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內心就修出了智慧。
比丘如果勤勤地遵戒修法,那麼這個“纏”才能夠從內心徹底地解脫。
這個“結”我們要講十個。第一個“結”才講了三分之一。佛祖有非常精妙的解“結”的方法,而且在經文上寫得清楚明白。
我們聖密行者所碰到實際的問題,特別是初修者,怎麼樣從十大結中解脫出來?
有十大結的人,他一定會碰到種種的不順利、不如意的事情。
希望聽到這個聖密龍講的人,能夠對號入座,使自己因此而得到啟發,增加一些正面的思想;不要習氣如瀑流,把前世的習氣全發出來,作負面想。
作負面想,那我們就達不到聖密龍講的效果了,你達不到學法的效果了。(完)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於2021年9月11日佛法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