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讲 魏晋玄学隋唐佛学2015.4.12.薄伽梵师尊圣密龙讲

456  2015412

薄伽梵  师尊圣密龙讲

魏晋玄学隋唐佛学


 

广播电台:

在昨天的广播里面,  薄伽梵  师尊继续跟我们以圣密宗的话语境界诠释了中国传统尧舜“十六字心法”的有关法要,恭请  薄伽梵  师尊为我们圣示,有请  师尊。


薄伽梵  师尊:

阿弥陀佛!各位听众大家好!

今天是2015年4月12号,星期天,第456次圣密龙讲。


我们在上次圣密龙讲中,讨论了轩辕黄帝的“守中守一”思想指导之下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一个原则和佛教的相互之间的远端关系。这个远端关系我们还没有完全把它讲清楚,因为佛教传进中国,祂在中国的肥沃的文化土壤中生长,相互荡磨,相互借鉴,相互成就,相互成长。


佛教传进中国的时候,是公元前二十年,汉成帝时候,当时,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玄学家的思想,在中国的文化土地中,非常盛行。佛教思想刚传进中国的时候,许多人并不了解佛教是怎么样的学术,而且加上佛教本身又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发挥祂自己本身,本流派、本宗派的学术思想,因此,传播佛教非常不容易,作为中华大地上的受众,学习起来也是非常的不容易。


两千多年来,中国有一句说法,叫“魏晋玄学”,中国的学术思想占主导地位的,魏晋时期是以盛行玄学为主的,因此当时,佛教刚传进中国的时候,许多人都把佛教当做是“玄学”来看待。


以后时代发展了,到了隋唐时期,到了隋唐时期这个时候,佛教传进来的经典多了,佛学观点慢慢地清楚起来,所以隋唐时期就称为“隋唐佛学”。


尤其是唐玄奘把《瑜伽师地论》等三百多部经典传进中国,翻译进中国之后,中国的唯识宗以及中观论都慢慢地被人们所认识,把佛教一些主要的思想传进了中国。


当然,也有比较适合中国广大民众学习的佛教流派,比较著名的就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宗。因此,禅宗在中国大地的展开,就是把  佛祖所教导的“心法”传进了中国。在这一部份,可以这样讲,禅宗的“心法”正是和我们在讨论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不谋而合。


由是,佛教和中国的道教、儒教、玄学相互之间的荡磨,摩擦的少了,重合点就多了,如此,发展起来就比较顺理成章。


我们所提到的《尚书·大禹谟》,大舜帝禅位于大禹前,殷切地期盼地对大禹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意思怎么说呢?实际上怎么应用呢?他下面还讲了:“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这个意思怎么说呢?翻译成现代语说:“现在人心危厉不安,道心又隐微难测,殷切地期盼您精诚专一,确确实实地执行中正之道。没有根据验证的话不要听,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请不要用。”这个也就是中华的“心学”,他联系实际的运用所做的教诫,这一些原则都是作为一个格言,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为人的准则而保留到现在。


在《中庸》里赞扬大舜具有大智慧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择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就是赞扬舜皇帝说::“舜皇帝实在具有大智大慧啊,连浅近之言都会认真地询问而仔细地考察之,恶的就消灭压抑之,善的就积极表扬之,正反两端,取其优点避其缺点,调和折中,以中庸之道对待人民。”


这个就是我们在前一次的圣密龙讲中讲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一般在实用意义上的两句经典。舜皇帝以“中道” 承运,无私无我,天下为公,故能够将帝位禅让给大禹,对大禹殷切期盼,治天下请使用“中道”。


如果我们再仔细地考察、研究这一个“允执厥中”的“中”,又是指什么意思呢?《中庸》上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点也不应该执著,既然是如此,便是放弃小我,成大我,奉天承运,天人合一。


刚才在上次圣密龙讲中,最后我们讲到《易经》(《Book of Changes》),这一本《易经》,实际上就是穷究天地人三才互动的真理,至高宝典。《易经》中对合乎“中道”的赞美、祝福,及不符合“中道”的告诫,确实是字字珠玑,入木三分。现敬引用部份《卦爻辞》于下,供有兴趣者,作为借鉴。


这个卦爻辞我在上一次曾经讲离卦是第三十卦,是《易经》中六十四卦的第三十卦,主卦和客卦都是5:5卦离卦,卦象是火。这个离卦,主客双方如同两对燃烧的火,就是它们叠在一起的时候,下面是一个“离”,上面也是个“离”,两个“离”叠在一起,那就是两个“火”,两个“火”相互都发出了耀眼的光,由于两“火”相叠,它们的光就更加明亮,两“火”相叠,上下之“火”相互之间会有竞争。


因此离卦之第一爻是阳,第二爻是阴,第三爻是阳,第四爻也是阳,第五爻是阴,第六爻是阳。六爻之中可以看得出来,从第三爻以下的,就是一个“火”,如果说把它当成一个文字的话,就是一个“火”字,但是它这个形态也是一个火的形态。因为我们大家知道,火这个顶端是最烫的,温度最高,而它的中间却是空心的,温度不是最高的。


因此,这个第三爻下面就是阳、阴、阳,第三爻阳,第二爻阴,第一爻阳。叠在一起的上面第四爻是阳,第五爻是阴,第六爻也是阳。这样两个“火”叠在一起了,这里头就是向人们介绍了如何在社会中活动的时候,寻找朋友的原则,寻找同事的原则,寻找上师的原则。


当人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是好像逆水行舟,在困难的时候,就必然地希望能够攀附,找到依托,才能安全,应该把握中正的原则,而不可以投机取巧,应该觉悟到升沉、生死是自然的常理,知天而乐命,才不会因得不到依附而自寻苦恼。依附不可以趁人之危,采取胁迫别人的手段,以免除招来更大的祸患。依附强者,应柔顺中庸,时刻警觉,才能化险为夷。


在爻卦之前首先是起卦,起卦之前必须是内心清净,神及太虚,全面地、准确地、客观地分析主客双方的实际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爻卦获得离卦,那么离卦所发生的卦象,它所讲解的主办方与客方,双方都是跟火非常相似,主办方这个阳数和客方的阳数,都是相等。主方的行动是阳数,素数是阴数,态度是阳,客方的行动、素数、态度也是阳、阴和阳。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切勿用任何随机数的方式起卦,否则离卦就不能用作决策的工具。


我们从这个卦象而言,从离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所有的原则也是要跟实际相配合,如果跟实际不配合,那么起的卦也会失效。


朱熹有一本书叫《周易本义》,他讲:“以刚居下而处明体,志欲上进,故有〝履错然〞之象,〝敬之〞则〝无咎〞矣。戒占者宜如是也。”


《周易本义》他还讲:“黄,中色。柔离乎中而得其正。故其象占如此。”


《周易本义》还说:“重离之间,前明将尽,故有‘日昃’之象,不安常以自乐,则不能自处而‘凶’矣。戒占者宜如是也。”

 

朱熹这一个《周易本义》中间,还讲得更加明确:“后明将继之时,而九四以刚迫之,故其象如此。以阴居尊,柔丽乎中,然不得其正而迫于上下之阳,故忧惧如此,然后得吉。戒占者宜如是也。”

 

所以这些详尽的解释这一个离卦的原则,他的意思是,当人在险滩中,必然就要依附,要找到安全的依托,但是寻求依附首先应该认清目标,必须谨慎选择,应把握中正的原则,不可以投机取巧,应觉悟升沉、生死是自然常理,知天乐命,才不会因得不到依附而自寻苦恼。依附不可趁人之危,采取胁迫的手段,以免招来更大的祸患。依附强者应该柔顺中庸,时刻警觉,才能化险为夷。附着的目的在于团结,因而,如果是属于破坏分子,应当断然地扫除,但也要宽大,只铲除首恶,附从则不予深究。


内外皆离,终成兑巽,上下皆明,天下之人,悦其照耀,光辉盛美,又为顺而从之,世间昭彰,令誉显著,君子得之,则为离明之象。离者,丽也,乃离卦之首卦,名为八纯卦,卦内财、官、父、兄、子俱全,为本宫下七卦之伏神也。起卦中的豫卦、离卦,五行属火,方向为南方,性别为中年女性。中女:次女,第二个女孩或长女以后,非最小的女孩。


匹配的内容不同,所解释的意义也不同。如下离卦上坎,坎为水,下火上水,必然烧开锅,某个事件上其意马到成功,也可以在某种事件上解释形容为水必灭火,如果下坎上离,那就可能一事无成,水往下流,火往上烧,谁也不相干。

 

因为我们把圣密龙讲突然转到了卦象,令不少的行者、听众感到有一点听不懂,莫名其妙,但是,这是一个中国人经常用来处事断命的方法,能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生命中碰到的种种的问题加以事先的观察和预测,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精要的一门学问,希望大家耐心地学习,因为我们以后圣密龙讲还将继续讨论有关的常识。


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圣密龙讲暂时到此结束,各位听众下一次再见。

阿弥陀佛!

 

 

广播电台:

感谢  薄伽梵  师尊的圣密龙讲教法,我们期待下星期继续恭聆  薄伽梵  师尊的圣示,谢谢  师尊。

阿弥陀佛!


  1. zfxjia表示:
    依附不可以趁人之危,采取胁迫别人的手段,以免除招来更大的祸患。依附强者,应柔顺中庸,时刻警觉,才能化险为夷。
  2. zfxjia表示:
    舜皇帝以“中道” 承运,无私无我,天下为公,故能够将帝位禅让给大禹,对大禹殷切期盼,治天下请使用“中道”。
  3. VSs表示:
    起卦之前必须是内心清净,神及太虚,全面地、准确地、客观地分析主客双方的实际情形。
  4. jionghu表示:
    在《中庸》里赞扬大舜具有大智慧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择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就是赞扬舜皇帝说::“舜皇帝实在具有大智大慧啊,连浅近之言都会认真地询问而仔细地考察之,恶的就消灭压抑之,善的就积极表扬之,正反两端,取其优点避其缺点,调和折中,以中庸之道对待人民。”
  5. jionghu表示:
    我们所提到的《尚书·大禹谟》,大舜帝禅位于大禹前,殷切地期盼地对大禹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意思怎么说呢?实际上怎么应用呢?他下面还讲了:“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6. jionghu表示:
    尤其是唐玄奘把《瑜伽师地论》等三百多部经典传进中国,翻译进中国之后,中国的唯识宗以及中观论都慢慢地被人们所认识,把佛教一些主要的思想传进了中国。
  7. 白水表示:
    舜皇帝以“中道” 承运,无私无我,天下为公,故能够将帝位禅让给大禹,对大禹殷切期盼,治天下请使用“中道”。
  8. 石头人表示:
    以后时代发展了,到了隋唐时期,到了隋唐时期这个时候,佛教传进来的经典多了,佛学观点慢慢地清楚起来,所以隋唐时期就称为“隋唐佛学”。
  9. 石头人表示:
    我们在上次圣密龙讲中,讨论了轩辕黄帝的“守中守一”思想指导之下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一个原则和佛教的相互之间的远端关系。这个远端关系我们还没有完全把它讲清楚,因为佛教传进中国,祂在中国的肥沃的文化土壤中生长,相互荡磨,相互借鉴,相互成就,相互成长。
  10. 石头人表示:
    第456讲 2015年4月12日 薄伽梵 师尊圣密龙讲 魏晋玄学隋唐佛学
  11. zztwww表示:
    这一本《易经》,实际上就是穷究天地人三才互动的真理,至高宝典

发布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