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讲守中守一允执厥中2015.4.11.薄伽梵 师尊圣密龙讲

455  2015411
薄伽梵  师尊圣密龙讲

守中守一允执厥中

 

广播电台:

非常感恩  薄伽梵  师尊赐予我们今天的圣缘,来到我们电台广播上来作圣密龙讲的圣示。  薄伽梵  师尊您好!阿弥陀佛!

 

薄伽梵  师尊:

阿弥陀佛!

 

广播电台:

在上个星期的广播之中,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师尊带领我们学习了有关中国传统“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现在恭请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师尊继续地为我们作圣密龙讲的圣示。

 

薄伽梵  师尊:

阿弥陀佛!各位听众大家好!

 

今天是2015411号,星期六,第455次圣密龙讲。

 

在前两次广播讲话中,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传统的“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一个四千六百年前轩辕黄帝的“守中守一”的思想,因为这一个,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心法。

 

早在四千三百年前的尧舜“十六字心法”,起源于四千六百年前的轩辕黄帝“守中守一”思想。这一个思想,被界定为人心居高。因为中国传统就有这样的思想,认为水是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所以,人心是居高而思危的,道心微妙居中,“惟精惟一”是道心的本体,所以,我们需要真诚地保持“惟精惟一”的道的规律,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对道的理想和目标。

 

在这“十六字心法”中间,我们解释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但还没有解释“允执厥中”。 “允执厥中”的解释, “允许”的“允”,本义是指诚信、诚实可信、实实在在。在这里,解读上古的文字,需要注重文字的本义,而不是文字的引申义。因此,这个“允”,就看到它的本义是诚信。

 

“允执厥中”,那么这个“执”,是我们一般来说是指,噢,不要执著,就是指这个执字,但它的本义,是指一个人拿住一个球形的物体,把持住这个球形的物体,让它不要再滚动,牢牢地捧在自己的胸前,这好像是(这个就是引申了)“道”把持在自己的心内一样。

 

“允执厥中”,但是这个“厥”,实际上是象形人捧著一个球,上半身捧著球,不让它滚动。这个球也很重,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把持住这个球,放在自己的胸前。这个动作形容,是好像把这个“道”牢牢地记在自己的心里,捧在自己的胸口,灌输进自己的大脑,不让它离开身体而去,把持住,执著,令其不再动摇。在这里,本义是憋气发力,采石于崖。

 

“中”的本义,实际上是指内,是指身体的里头、内部。

 

所以,我们把这个“道”视为“惟精惟一”。这个“惟精惟一”,“精”是指宇宙的精粹、哲学的精粹,“一”是指宇宙的本体。这里的意思是,“允执厥中”是表示说,我们要注意让自己的思维思想、自己的哲理的根源,要规范宇宙的本源,寻找到真正的真我,寻找到真正的内在。

 

这四个字“允执厥中”,就是好像我们说,我们的修行就是像实实在在地发力,搬动一个重重的圆形的球。在搬运这个重球的时候,身体作其他的生命运动的时候,我们牢牢地把持住,不要令这个球离开身体而去。因此,就要非常专注内在的气息。

 

因此,这个“允执厥中”,它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郑重其事的,就是像轩辕黄帝所讲的“守中守一”的思想,就在这个十六字最终表达出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文字相当的精炼,但是内容相当的精深,它的意义非常的深广。

 

在这里,“允执厥中”,一般引申为,认为所讲的,凡事都属于“中庸之道”。

 

所谓的“中庸之道”,它意义也是很深广的。“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倚,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老夫子他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个是从最初步的意义上来讨论。

而第二层意思是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我们人如果是发怒,要治好怒,只有乐;喜欢的事情太过,要治过喜,就需要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只要保持对宇宙、对生命、对人生一颗敬重或者是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能得以长存;同时,人生一定也过得欢喜、平安,身体的健康就能够得以保障。

 

中庸的第三层意思,中是指好的意思,庸意思同用,〝中庸即中用〞的意思,指人需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人学了如此高明的哲学思想,但是,他又要升起大用,如果不能够升起大用,那么,这个哲学思想,学来也将是无用。

 

可能,有一些同修会提出一个问题:“我学佛法,已经学了很久了,学了一辈子了,我认为学佛法是最高。但是现在听你讲起来是,这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中庸思想,似乎比我们的佛教的道理好像还要高,还要深刻。”

 

对于这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样来认识?

 

从整一个人类的历史进程来看,从宇宙的进程来看,这十六字是早在四千三百年前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那个时候称为“尧舜十六字心法”,而这一个心法,起源于四千六百年之前的轩辕黄帝的“守中守一”的思想。四千六百年前,这是有文字作为依据可以查的。但是,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是二千多年前的人,二千多年之前,在亚洲的历史上,在古印度、古天竺确确实实存在着的一个历史人物。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的出现,跟四千六百多年前,刚好时间上相差了一半。这个说明,人类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而且在全世界的传播,它有一定的流传的过程、流传的方式,人们有一个掌握的过程、掌握的方式。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祂所教导的三藏十二部经教,祂里面核心的思想,就是中观与唯识。

拿唯识而言,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祂把人的思维,人和宇宙如何构成不连续的整体,人和宇宙如何从宇宙的内在联系到人身体的内在、心脑的作用,祂指出,有基本的十三层识。前六识,是人基本上能够观察得到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意识,现代的心理学家还把它分成很多的意识的功能。这些意识的功能,所产生的种种的功用——知觉、情绪、人格、行为、判断、概念、认知,把思想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

 

这〝六识〞,一般的人还能够认识到,但是,还有第七识。这第七识里,有一般人所认识不到的,比如,人们所经常所说的作家的灵感、艺术家的灵感,这些灵感是从何而来?还有第八识,更高层识的灵性的思维,第八识有染分,也有净分。……因此,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第十三层识的教法,连同宇宙无量层识的教法,连同我们所学习的七千四百万脉道,相互之间进行灵性的沟通、精神的沟通、肉体的沟通、血脉的沟通,由此,把我们人和宇宙构成整个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紧密的生命体。

 

在这一点上,轩辕黄帝当时的时候,他也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轩辕黄帝开始注意到人和宇宙相互之间的生命关系,就写下了千古不朽的经典《黄帝内经》。

 

我相信,《黄帝内经》里头丰富的生命知识,通过二千年左右的传承,传到了印度,而且在印度,通过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的综合分析、提纯,把精髓部份提炼出来,把精髓部份作为指导人们修行的方法。当然,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还汲取了除了《黄帝内经》中的生命知识之外,而且还提取了哲学思想。这个哲学思想最后总结出来了,就是中道、中观论。

我们宗下,曾经有讲过,有十三部根本经典。这个所谓的十三部根本经典,我们正在逐步逐步地把祂展开。因此,很显然,这个十六字的哲学原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的哲学原则展开,一路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发展出了道家、儒家的思想之外;到了印度,就开出了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这一流的极终善性的慈悲和智慧,以及爱心学术的文化。可以这样讲,任何的学术文化,它必定有它先行的学术思想作为基础、作为依据、作为发展的根基而向前迈进的。

 

因此,在我们看来,在中国的发展也是非常的宏伟。我们可以留意到,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一部非常著名的历史的哲学书,那就是《易经》。这个《易经》,English就称之为《Book of Changes》。这个《易经》,它主要是把这十六字的原则,通过八卦,然后变化成八八六十四卦的形式,每一卦沟通天地、宇宙、人心,进行种种的推算,来帮助我们人类思考问题。

今天,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的圣密龙讲暂时到此结束。各位听众再见!

 

阿弥陀佛!

 

广播电台:

很感谢  薄伽梵  师尊今天的圣密龙讲教法,我们期待明天继续地聆听  薄伽梵  师尊的圣示。谢谢  薄伽梵  师尊!

 

阿弥陀佛!

    


  1. zfxjia表示:
    当然,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还汲取了除了《黄帝内经》中的生命知识之外,而且还提取了哲学思想。这个哲学思想最后总结出来了,就是中道、中观论。
  2. zfxjia表示: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祂所教导的三藏十二部经教,祂里面核心的思想,就是中观与唯识。
  3. zfxjia表示:
    在这里,“允执厥中”,一般引申为,认为所讲的,凡事都属于“中庸之道”。
  4. zfxjia表示:
    所以,我们把这个“道”视为“惟精惟一”。这个“惟精惟一”,“精”是指宇宙的精粹、哲学的精粹,“一”是指宇宙的本体。这里的意思是,“允执厥中”是表示说,我们要注意让自己的思维思想、自己的哲理的根源,要规范宇宙的本源,寻找到真正的真我,寻找到真正的内在。
  5. zfxjia表示:
    在这里,解读上古的文字,需要注重文字的本义,而不是文字的引申义。因此,这个“允”,就看到它的本义是诚信。
  6. 念念不忘表示:
    这个《易经》,它主要是把这十六字的原则,通过八卦,然后变化成八八六十四卦的形式,每一卦沟通天地、宇宙、人心,进行种种的推算,来帮助我们人类思考问题。
  7. 念念不忘表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的哲学原则展开,一路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发展出了道家、儒家的思想之外;到了印度,就开出了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这一流的极终善性的慈悲和智慧,以及爱心学术的文化。可以这样讲,任何的学术文化,它必定有它先行的学术思想作为基础、作为依据、作为发展的根基而向前迈进的。
  8. 念念不忘表示:
    在这里,“允执厥中”,一般引申为,认为所讲的,凡事都属于“中庸之道”。
  9. 念念不忘表示:
    我们需要真诚地保持“惟精惟一”的道的规律,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对道的理想和目标。
  10. 念念不忘表示:
    在前两次广播讲话中,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传统的“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一个四千六百年前轩辕黄帝的“守中守一”的思想,因为这一个,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心法。
  11. jionghu表示:
    从整一个人类的历史进程来看,从宇宙的进程来看,这十六字是早在四千三百年前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那个时候称为“尧舜十六字心法”,而这一个心法,起源于四千六百年之前的轩辕黄帝的“守中守一”的思想。四千六百年前,这是有文字作为依据可以查的。但是,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是二千多年前的人,二千多年之前,在亚洲的历史上,在古印度、古天竺确确实实存在着的一个历史人物。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的出现,跟四千六百多年前,刚好时间上相差了一半。这个说明,人类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而且在全世界的传播,它有一定的流传的过程、流传的方式,人们有一个掌握的过程、掌握的方式。
  12. jionghu表示:
    我相信,《黄帝内经》里头丰富的生命知识,通过二千年左右的传承,传到了印度,而且在印度,通过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的综合分析、提纯,把精髓部份提炼出来,把精髓部份作为指导人们修行的方法。当然,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还汲取了除了《黄帝内经》中的生命知识之外,而且还提取了哲学思想。这个哲学思想最后总结出来了,就是中道、中观论。
  13. jionghu表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文字相当的精炼,但是内容相当的精深,它的意义非常的深广。
  14. 石头人表示:
    这个所谓的十三部根本经典,我们正在逐步逐步地把祂展开。因此,很显然,这个十六字的哲学原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的哲学原则展开,一路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发展出了道家、儒家的思想之外;到了印度,就开出了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这一流的极终善性的慈悲和智慧,以及爱心学术的文化。可以这样讲,任何的学术文化,它必定有它先行的学术思想作为基础、作为依据、作为发展的根基而向前迈进的。
  15. 石头人表示:
    拿唯识而言,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祂把人的思维,人和宇宙如何构成不连续的整体,人和宇宙如何从宇宙的内在联系到人身体的内在、心脑的作用,祂指出,有基本的十三层识。前六识,是人基本上能够观察得到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意识,现代的心理学家还把它分成很多的意识的功能。这些意识的功能,所产生的种种的功用——知觉、情绪、人格、行为、判断、概念、认知,把思想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
  16. 石头人表示:
    因此,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第十三层识的教法,连同宇宙无量层识的教法,连同我们所学习的七千四百万脉道,相互之间进行灵性的沟通、精神的沟通、肉体的沟通、血脉的沟通,由此,把我们人和宇宙构成整个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紧密的生命体。
  17. 石头人表示:
    第455讲 2015年4月11日 薄伽梵 师尊圣密龙讲 守中守一允执厥中

发布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