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講一乘無相 十臻持明 2016.8. 20. 薄伽梵 師尊廣播聖密龍講

597  2016820

薄伽梵  師尊廣播聖密龍講

一乘無相  十臻持明

廣播電臺:

非常感恩  薄伽梵  師尊賜予我們今天的聖緣,來到電臺廣播上來作聖密龍講的聖示。  薄伽梵  師尊您好!阿彌陀佛!

 

薄伽梵  師尊:

阿彌陀佛!

 

廣播電臺:

在最近的聖密龍講裏,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帶領我們學習了由金剛慈華長老所撰寫的論文。今天,  薄伽梵  師尊將繼續地與我們分享以及作相關的聖密實法解密。現在恭請  薄伽梵 師尊為我們作聖密龍講聖示。

 

薄伽梵  師尊:

阿彌陀佛!各位聽眾大家好!

今天是2016820號,星期六,第597次聖密龍講。

今天聖密龍講,我們繼續來學習金剛慈華長老他所寫的一篇論文。這裏他有新的一個標題開始了:“十臻持明統攝十二乘教派”。“十臻持明”,也就是說,“臻”,就是指“至極”的意思;“十臻”,“十臻”是指什麼“十臻”?大家都是已經很清楚,從聲聞乘開始,一直到緣覺乘、菩薩乘,到外三密乘三乘,這樣就六乘,到內三密乘就是九乘,密內密乘,雖然說是三密無相,但是既然是無相,就一般而言,就是一乘,一乘無相,因此,這個持明就是“十臻持明”。

現在分享他的正文:

中國漢傳佛教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的十臻持明教法統攝佛教十二乘教派,十臻持明教法涵蓋八萬四千法門,救度八萬四千不同根器之眾生。

經過我們剛才的點評就知道,十臻持明就是指十二乘教派,十二乘教派就是十臻持明,這是從某種意義上講。當然,詳細還是有區別的,因為,持明是整一個教相之中的精華、精髓部份。

下面繼續學他的正文:

許多人往往是為了治病,為了家裏的一些什麼困難,或者是運程上、仕途上的一些困難,開始進入“持明”的修習。這種因“愛緣慈悲心”而進入佛梵持明的程序來進行這一個宗教過程,也就是說從“愛緣慈悲心”入道而進入“愛緣持明”的修持。由是,這個修習,往往能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這裏點評一下:

這裏所講的“意想不到的好處”,也就是說,接觸到十臻持明,就接到  聖宗的加持,就接到歷代祖師的加持,因此靈性上回到了靈性大家庭,雖然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意識到已經進入了靈性大家庭,因此,精神上在慢慢地成熟起來。

我的一些弟子們,和我通微信,他微信取名的名字“熟了”。我相信,這是很有自信的一個名字。“熟了”,究竟熟了什麼,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知,我知——知道在靈性上成熟了,精神上成熟,身體各方面都成熟了,也就是說,他能夠意識到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極終的善性和極終的智慧,他能夠理解到了、嘗到真正的甜頭了。

我們學他的正文:

當一個人從極狹隘的“愛緣慈悲心” 持明中解脫出來,進入了“眾緣慈悲心”的時候,而且相當純熟。以“眾緣慈悲心”為基礎上的持明,即為“眾緣持明”。更進一步地能夠主動地學習聖密法。這時候的“戒相”,已經成為一個密教行者的自覺行動,而不需要導師或者輔導員加以督促,他的持明就是“法緣持明”。

“愛緣持明”、“眾緣持明”和“法緣持明”三個階層的持明訓練基礎於:愛緣慈悲心、眾緣慈悲心、法緣慈悲心;從而進入:愛緣持明、眾緣持明、法緣持明。

以“無緣大慈的慈悲心”為基礎而引發的“無緣持明”,修持純熟,跟宇宙瑜伽,跟宇宙相應。

這裏,他比較精練、通俗地解釋了這個愛緣慈悲心、眾緣慈悲心和法緣慈悲心,也同時由於修持聖密宗而慢慢地轉入了愛緣持明的修行、眾緣持明的修行和法緣持明的修行。這三個層次的持明,雖然有的時候在念同一句咒語的時候,但是祂“熟了”的純熟度是不同的,因此,祂的即身的效果、客觀的效果都是不同的,都是不一樣的。

“聖緣持明”是以“聖緣慈悲心”為基礎的。“聖緣慈悲心”祂所發揮的作用非常宏大。

顯然,每一個人的根性不同,這五個檔次的“持明”,並非是首先要從“愛緣慈悲心”開始起修的,也並非是首先要從“愛緣持明”起修的。這裏五個檔次,共有十級:

愛緣慈悲心——愛緣持明;眾緣慈悲心——眾緣持明;法緣慈悲心——法緣持明;無緣大慈慈悲心——無緣大慈持明;聖緣慈悲心——聖緣持明。

而這一個深入是以聖密宗的“教相、事相、戒相、圓相”和“清淨、無我、調伏、精進”為基礎。

討論到這裏,我們再點評一下:

我們回顧前幾次的聖密龍講,許多人都來了信,來信的目的是詢問,有些太深,有些聽不懂;但是,有一些是感覺到非常好,他們也聽懂了,他們說:經過修持以後,回到了家裏。過去,她們把丈夫好像當成是外道似的,她們的修行要瞞著丈夫,學法要瞞著丈夫,給丈夫一個很奇怪的感覺,更加不好的感覺是,給他們的感覺好像,你們的修行,好像以後是我們要離婚的,平時就不理不睬我們。

這是為什麼?

這個就是執著,執著有,執著空了,那麼這種狀態的出現,就是變得很奇怪。我們要積靈性功德,積累靈性功德,你丈夫要阻礙我修行,阻礙我積累靈性功德,我當然要不理你了。聽起來好像是蠻有道理的。其實是:不是,不是如此。

講到愛緣慈悲心,愛緣慈悲心好像是不好,要到聖緣慈悲心才好。但事實上,愛緣慈悲心這是一個動物的慈悲心,動物 的慈悲心,動物有慈悲心,人,當然是應該有起碼的動物的慈悲心,父親、母親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父親、母親。當然,這個愛,要提升,如果不提升,那麼,就等於沒有修行。所以,我們要把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女兒、兒子們、孫子們、孫女們、朋友們,自己的父母親們,都要把他們當作是該度的眾生的對象,應該度的眾生,這是天然生成的緣。在《聖祖經》裏所講的“行於非道,方為佛道”,你堅定地堅守自己的修持的原則,在靈性上、精神上高度地超越,這就是你的成功之處。看來,好像這是非道,但是,實際上,你正在做救度眾生的佛道,而這一位眾生呢,要同你共同地成就,讓他也虹轉。

因此,她這次回到家就不同了,她跟她的丈夫、跟她的孩子一起去體驗那裏的清淨的、神聖的生活。

當然,例子很多,我僅僅是講到這一點。希望大家學了法以後,就是不要執著有,也不要執著空,就是正如我們《聖祖經》所講的一樣,你就是一個法王,“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你把你所學到的法財佈施給眾生,佈施給你的丈夫,佈施給你的妻子,佈施給你的孩子,令你的丈夫、妻子、孩子都能夠蒙受法益,包括朋友們——包括男朋友、女朋友們。

這裏有一個反省,他說:

反省弟子不僅僅是對某某執著有和執著空,曾經覺得他影響弟子的修行。弟子對金剛某某也是會有這樣一種思想,對待媽媽也是會有這種思想。所以如果內心有偏激或者偏執的方法、想法,不僅僅是體現在對一個人上面,而是會體現在方方面面的,這是一個狹隘的、自私的、不是無我的想法,是和聖密宗金剛禪佛教的聖緣慈悲心、聖密菩提心相違背的,所以,這是弟子首先要超越的。

  師尊的回復裏,還談到了爸爸,一直反省到,對待爸爸還是會帶有以前媽媽灌輸給弟子的一些偏見。昨天,聽爸爸說:“事情是在變化的,人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以行動去感化媽媽,慢慢地等待,靜觀其變。”弟子聽到爸爸說這句話,感覺就像  師尊在教導弟子一般。弟子反省,弟子對待爸爸的思想也要改變,爸爸也是一個需要弟子去幫助的眾生。爸爸現在沒有完全地信仰聖密宗,這是因為弟子的工作還沒有做到位,弟子的行為還沒有感化他,對他的愛還不夠。

有一位眾生來信,他說:

弟子所在的市是某某市,在農曆七月十八號,陽曆的819號,是當地傳統的王母娘娘生日,很多人將在農曆七月十七號下午繼續地來到了寺廟,給王母娘娘拜夀。今年由於天氣乾旱,山上泉眼半個月前就沒有水出來了,弟子這幾天都是下山去背水上來用的,因此,不能為來的信眾提供充足的水,希望來的信眾能夠理解。

去年和前年,在  師尊的加持下、遮止下,慶祝活動當然一切都非常有序,信眾也變得守規矩,寺廟裡不再是喧嘩吵鬧,而是安靜祥和。

感恩  薄伽梵  師尊的極終善性的慈悲智慧的宇宙大能的調控,讓我們這些凡夫眾生感受到了宇宙的大愛、宇宙的大能,使有緣來到寺廟的信眾靈性得到提升,讓弟子深深感受並認識到,只有聖密宗古梵密才能真正地救度末法時期的各類眾生,感受到了宇宙正能量的偉大,感受到了“隱態世界和顯態世界是一個不連續的整體,人和人是一個不連續的整體,人與宇宙是一個不連續的整體”,  薄伽梵  師尊帶領的宇宙正能量能降伏一切宇宙時空中的負能量。

我們再來分享一篇聽眾來信,他說:

背誦《聖祖經》的《見阿絲律耶佛品第十二》的時候,當念到  大聖  佛祖告訴舍利弗,Vimalakirti初聖祖是從東方妙喜國虹化來轉世到此娑婆世界的,舍利弗大為讚歎,初聖祖能夠捨東方妙喜淨土世界清淨佛土,而來到此多怒害處之五濁惡世,是未曾有也。Vimalakirti初聖祖藉此教育舍利弗尊者:“日光出時與冥合乎?”舍利弗回答:“不也。日光出時,則無眾冥。”初聖祖繼續問到:“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Vimalakirti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突然想到聖宗的教導,聖密行者要入污泥而不染,原來《聖祖經》中的經文早已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寫著,只不過是經文是用了另外的一種表達方法:“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聖密行者的使命就是勇入娑婆世界,入污泥而不染,目的就是救度眾生。學了這一段《聖祖經·見阿絲律耶佛品第十二》那麼一小段話,那麼很清清楚楚地講,應該感受到:“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你為了要度你的朋友,度一個愛護你、幫助你、保護你、支持你的眾生,所以,這樣的情況下,你是入淤泥而不染,目的就是為了眾生。在這個情況之下,聖密行者使命就是勇入娑婆世界,解決眾生的煩惱和痛苦。

在看到第六屆靈性對話的視頻,看到視頻中閃過一位僧伽的樣子,弟子突然就非常的感動,他們也都是為了救度眾生,感到  大聖  佛祖把救度眾生的種子廣撒在這一個世界。

前兩天,弟子看到視頻《彩虹中的聖地》,看到航拍的鏡頭拍下了整塊的土地,弟子更加意識到, 師父在這裏建造金剛禪寺是多麼的不容易。

這裏,他這裏寫到“航拍的鏡頭拍下了整塊的土地”。這裏的“整塊的土地”這個意思,實際上就是指我們南天極地大雷音寺、金剛禪寺的一個入口到四大天王前面的四個天王和兩頭石獅子的廣場,僅一個廣場還不是整塊土地,整塊土地有264英畝。

這個264英畝,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土地可能只有6英畝,所以,這個6英畝來講,僅僅是四十五分之一,整一塊土地的四十五分之一。我們還要把整一塊土地,都把它佈滿,佈滿我們的廟宇,佈滿十臻持明、十二乘教判的所有的流派的佛教,都將在這裏出現,都將在這裏完整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從最初的學法,一直到靈性教法,一直到虹轉法門,都要在這裏有所表示。而且,經過宋總的提點,我們把這一個公園命名為“中國文化公園”,我們要為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發揚光大而做一份微小的努力。

弟子更加意識到  師父在這裏建造金剛禪寺是多麼的不容易,以前只是理論上覺得不容易,現在突然有了真切的感受,感受到這個不容易真是不容易,這裏頭有顯態世界所表現出來的資金上的問題、建築技術上的問題、法律上批准問題、文化上的問題和當地群眾相互之間的和諧問題。其實,背後都是隱態世界的種種的較量。  師父在隱態世界進行調控,一步一步地穩實而堅定地向著這個目標邁進。

師父在最近的兩次聖密龍講中,講到了唯識宗內部的兩大派別的空有之爭、中觀唯識的學術之爭。弟子就想到了  師父在第五屆WBSY開幕式上《佛教超越界限》的主題發言中,印度佛教的見地之爭的這段歷史。正是這種見地之爭,“引致印度佛教全面衰弱”,“見地之爭,削弱中觀、唯識的真理性”,是佛教曾經有過的慘痛的歷史教訓。

聖密宗的見地是至極無見地,“融和中觀、唯識兩大理論體系,避開見地之爭,以實修實證,堅固佛教理論大廈,故至極無見地”。無見地不是沒有見地,而是至極見地無相。因為,“極終意義上的至極見地不可以文字相,不可以名言相,不可以思議相,不可以遮表詮相,故而,至極見地無相,故名‘至極無見地’”,也即是說,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不二,不執著於空,也不執著於有。

《聖祖經》講到:“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眾生;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第一義諦是四般若的——般若有見,般若無見,般若斷見,般若常見。所以,《聖祖經》是圓中之圓,非常圓融的,有見地還需要實踐修證,所謂的“見、修、行、證”,缺一不可,否則,總是紙上談兵,說食不飽。

這當然,唯識宗的理論體系確實是比較深奧難懂,弟子整理這兩講的聖密龍講,感到很多文字也不確定。

今天的聖密龍講由於時間的原因,暫時到此結束,明天再見!

阿彌陀佛!


  1. 蓮華表示:
    TheWorld Browser Windows XP
    中國漢傳佛教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的十臻持明教法統攝佛教十二乘教派,十臻持明教法涵蓋八萬四千法門,救度八萬四千不同根器之眾生。
  2. 誠才表示:
    Google Chrome Windows 10
    Vimalakirti初聖祖藉此教育舍利弗尊者:“日光出時與冥合乎?”舍利弗回答:“不也。日光出時,則無眾冥。”初聖祖繼續問到:“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Vimalakirti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3. vzd表示:
    Google Chrome Windows 10
    愛緣慈悲心——愛緣持明;眾緣慈悲心——眾緣持明;法緣慈悲心——法緣持明;無緣大慈慈悲心——無緣大慈持明;聖緣慈悲心——聖緣持明。 而這一個深入是以聖密宗的“教相、事相、戒相、圓相”和“清淨、無我、調伏、精進”為基礎。
  4. vzd表示:
    Google Chrome Windows 10
    聖密行者的使命就是勇入娑婆世界,入污泥而不染,目的就是救度眾生。
  5. vzd表示:
    Google Chrome Windows 10
    希望大家學了法以後,就是不要執著有,也不要執著空,就是正如我們《聖祖經》所講的一樣,你就是一個法王,“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你把你所學到的法財佈施給眾生,
  6. 誠才表示:
    Google Chrome Windows 10
    我們把這一個公園命名為“中國文化公園”,我們要為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發揚光大而做一份微小的努力。
  7. 誠才表示:
    Google Chrome Windows 10
    聖密行者的使命就是勇入娑婆世界,入污泥而不染,目的就是救度眾生。
  8. 誠才表示:
    Google Chrome Windows 10
    在《聖祖經》裏所講的“行於非道,方為佛道”,你堅定地堅守自己的修持的原則,在靈性上、精神上高度地超越,這就是你的成功之處。看來,好像這是非道,但是,實際上,你正在做救度眾生的佛道,而這一位眾生呢,要同你共同地成就,讓他也虹轉。

發佈留言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