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讲 2017年6月4日
薄伽梵 师尊广播圣密龙讲
中观空 如来藏 唯识。
。
广播电台:
在昨天的广播里面, 薄伽梵师尊从圣密宗宗下有关唯识学的理论开始,与我们分享圣密宗在明朝传承的相关教相。
恭请 薄伽梵 师尊继续为我们圣示,有请 师尊!
薄伽梵 师尊:
阿弥陀佛!各位听众大家好!
今天是2017年6月4号,星期天,第680次圣密龙讲。
昨天的圣密龙讲,我们主要是讲了我们圣密宗在明朝的重要的传承。为什么我们会想到讲明朝的重要的传承呢?因为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智及博物馆内
昨天,有越南和日本的僧伽,他们来参观了四大天王,参观了「地球最南端的佛庙」——南天极地大雷音金刚禅寺,简称「金刚禅寺」。他们两位大师亲自感受了大殿内六宇宙金刚杵所散发的宇宙能量。
这一位日本的大师说(通过翻译说):「看来您收藏的法宝真是不少,有多少?快快都拿出来让我看看。」
我说:「这不是一个『收藏』,这是一个传承,一个神圣的传承。」我告诉他,这里有唐朝的仙鹤,铜仙鹤。我告诉他,这里有清朝的五层景泰蓝香炉。这里也有佛梵持明流传传承下来的六宇宙金刚铃杵,这是一个神圣的传承。
当他们来到智及博物馆里头的时候,看到了大量的明朝的法器。当然,我们也交流了相关的教相、事相、戒相、圆相。
我们在昨天向全世界分享了、解密了明朝作为 千手观音的转世—— 鲁庵佛的客观的存在,[按:所讲的鲁庵佛的 庵 ,拼音 an,普通话读 安,不读贤。鲁庵读鲁贤,此乃宗下密音圈读,另具密义。]而且,祂有历史的记载。
祂鲁庵佛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八识规矩补注》,也有《百法明门论解》,都是在公元1511年完成的,1511年完成。当时是大明武宗年(武宗正德年)所完成的。
圣宗说,鲁庵佛祂在自己所写的《序》中讲:「龙华金碧峰,圆通常无尘。」
「龙华金碧峰」,就是讲我们的教法是龙天圣族的教法,祂是在华丽的阿丝律耶佛宫,在那光辉的顶点,这就是「龙华金碧峰」。
「圆通常无尘」,也就是说,我们的教法是 大圣释迦牟尼佛祖所有教法的通达无碍,没有障碍,游戏神通。所以啊,祂的根本就是清净。唯有清净,才能够通达那光辉的顶点。因此,我们的教法中、教相中,经常讲「清净、无我、调伏、精进」。
「圆通常无尘」实际上就是指,古印度佛梵持明有我们神圣的圣祖——《Vimalakirti Sutra》里所记载的初圣祖。祂的教法所贯穿的无非是三大流:一是中观空,二是如来藏,三是唯识。祂们的源头都是有源可查,从早期的Theravada的经典中,就已经能够找到祂们的根据。
说到「缘起法」,一定也就连带着「缘灭」。缘起缘灭,《阿含经》所讲的「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杂阿含经》又说「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世间的一切现象无一不在缘生缘灭的规则之中。凡由因缘生起的,也必定仍然由因缘而所消失。这一现象的消失,必然会引发其他现象的再生起。
所以,无论是心理上的、物理上的,包括我们人身的、生理的、或者是灵性的,不论是抽像的、或者是具体的,甚至形而下、形而上的现象,形而下的现象界,形而上的理念界、观想界、灵而上上的灵性界,无不如此。
目前,没有永恒的现象,只有刹那刹那,刹那刹那的生灭连续不断,由此连续不断,而产生这一个「永恒」的概念。
因此,没有不变的真理。如果说,人们误解成为不变,具有不变的真理,祂的规律就是「缘生无自性」。因此,这个「无自性」就称之为「空」,这个「无自性」就是空之又空而不空。
这个空,不是执著「有」,也不执「无」的空,所以,就被人们理解成为,这是一个中道,或者叫中观,因此称为「中道学」或者是「中观学」。
圣教所讲的缘起论,主要是在说明宇宙人生的生命的现象、宇宙的灵性的现象。宇宙是人生的环境。对于这个环境的感受,是由于有了人生而产生的。
但是,有了人生,有了灵性的观念,有了灵性的感受,又发现了灵性不仅仅是在此宇宙有,而且,还有在此宇宙以外的平行的宇宙中也有。
平行的宇宙中实际上就体验了一个隐形的世界。这个隐形的世界,正是六宇宙金刚杵、金刚铃、六宇宙金刚铃杵所指示的灵性哲学,这就是六宇宙所指示的平行的宇宙。
这个平行宇宙,不仅只有一个,有无量个。我们现实中的宇宙也不是只有一个,也有无量个。
灵性的思想、灵性的发现、灵性的实验、灵性的实证,实际上正是我们圣教所指引的究竟之处。
这些究竟之处,可以这样说,人穷此数辈子,不能完成。但是,有一个直径,当你真正地跟宇宙真理相契的时候,那么,你就追踪到了宇宙的永恒。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境界。这一些了不起的境界在哪里呢?这些了不起的境界就在你的眼前。
六宇宙、平行宇宙在哪里呢?就在你的生活中。在生活中,隐态世界和显态世界相融相契。隐态世界和显态世界显示了一个因果的规律——有因必有果。
因此,我们在人生中,要明了我们所讲的生命现状。当我们在初步阶段,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心因为有祂的本性,故而,这一个心就称之为「如来藏」,也可以称祂为「佛性」「法性」「真如」「法界」「法身」等等。
这一个名相往往是被佛教徒用来取作法名,用来取作寺院的名字,比如说泰国的「法身寺」啊,比如我们的「真如法身宫」、以及我们的「阿达尔嘛佛宫」、以及「 阿丝律耶法界宫」、以及「法性寺」、以及「佛性寺」,以 佛来命名。
因此啊,在这三大系的大乘佛教之间,虽然有「究竟法」和「方便法」的争议。但是,事实上,无论是「究竟法」或「方便法」,在历史上都被认为是正统的佛教,是正法。
当我们的佛教传进中国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经历了相当长久的时候。除了印度晚期大乘密教之外,大约经过了九百多年的翻译,不停顿的翻译,已经把大乘、Theravada乘、以及Vajrayana乘、以及Tantrayana乘,各乘的教典大部分都翻译成了汉文。
这个中观论的四部论啊,也由我们的圣祖 鸠摩罗什大圣宝翻译出来。而唯识学派就分为两大流,一者是由真谛所翻译出来了,把「识」分为污染的八识以及清净的第九识。
故而,从如来藏系的立场而言,唯识思想是能够与如来藏系的思想相互瑜伽,相融相契。
由我们的圣祖 大圣宝玄奘翻译出来的,只有第八识,不许第九识。[按:此句极易误读,唯识家言此,恐有另意。今智及亦提此言,指大圣宝玄奘祖师是法相宗祖,犹如当今唯识大学"老校长",严格区分初级唯识"末那","阿赖耶"学。以及高级唯识"无垢识"学,两者不可轻易逾越。另文详论。]至于如来藏系教典的传译,时代跨越得非常之长,人手也非常之多。
除了如来藏的专部著作之外,还有华严宗、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等诸宗的学者,所译的经论之中,都是多多少少都瑜伽和穿插著如来藏思想的一些美丽的色彩。
可以见到的,在天台宗里头,有一个主张是「性具」;在禅宗里头,有一个主张是「见性成佛」;华严宗的主张「性起」;净土宗更「专注一心」。
无论他们说「专注一心」也好,「见性成佛」也好,华严宗所讲的「性起」也好,天台宗所提倡的「性具」也好,都是跟清净的「如来藏心」有关,都是源于如来藏的理念。
可见,大乘佛教的思想,虽然有中观空、唯识、以及如来藏,都是同出一个 大圣释迦牟尼佛祖的教法,相辅相成,在中国非常宏观地展开,全面地铺开了中国佛教的发展。
虽然在历史上,历史上的法相唯识学一度绝学「断了档」。但在唐朝啊,唐武宗灭佛以后,法难之后,传入中国的密宗受到很大的打击,我们的宗下,因为导师们都是神通自在,主动退出皇宫内道场,下到了山林,下到了田野,下到了边疆,进入了另一层次的艰苦的开发。
但是,历代的圣祖们从来没有忘了引领皇室。虽然皇室不喜欢,这是由于他们不知道还有一个平行宇宙的理论。
显态世界的人生实际上在隐态世界中往往有预演。在隐态世界中,如果加以适当的处理,显态世界人们许多的疾病都是可以被治愈的。
显态世界所不能够达到的幸福长寿,但是在隐态世界中就能够达到,就能够通过隐态世界的操作,通过隐态世界的教相、事相、戒相、圆相,达到圆满的成果。
今天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的圣密龙讲就暂时到此结束,各位听众再见!
阿弥陀佛!
广播电台:
感谢 薄伽梵 师尊的圣密龙讲教法,我们期待下星期继续恭聆 薄伽梵师尊的圣示,谢谢 师尊!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