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讲 众所知识胜义僧大智本行2015.4.4. 薄伽梵 师尊广播圣密龙讲

第453讲2015年4月4日
薄伽梵 师尊圣密龙讲
众所知识胜义僧大智本行
        
广播电台:
非常感恩 薄伽梵 师尊赐予我们今天的圣缘,来到电台广播上来作圣密龙讲的圣示。


薄伽梵 师尊,您好!
阿弥陀佛!
 
薄伽梵 师尊:
阿弥陀佛!
 
广播电台:
今天,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师尊将继续为我们圣示有关“佛法的智慧”。现在恭请 薄伽梵 师尊为我们作圣密龙讲的圣示。
 
薄伽梵 师尊:
阿弥陀佛!


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是2015年4月4号星期六,第453次圣密龙讲。我们前面两次的圣密龙讲主要是讨论了“佛法的智慧”。


佛法的智慧,我们在第451讲的时候,我们不仅是讲到了出世法的智慧,还讲到了入世法的智慧。现在,入世法的智慧,已经讲到了智商、情商、灵商,也讨论了世间的人已经开始注意到情商和灵商之间慢慢的过渡。智商过渡到情商,情商过渡到灵商。从灵商这一角度出发,实际上,世间法的人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出世法的智慧。


所以,智商、情商、灵商,这三个“商”,我们圣密行者也要注意,让我们能够有世间法能够与众生很好地结缘,很好地瑜伽,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452次的时候,我们讨论了“胜义僧”的问题。这几个问题都是 上白下云老禅师在教导我们的时候曾经提出来的。


我们讨论“胜义僧”。有的行者说:“‘胜义僧’在我们的《圣祖经》里有没有提到?”我们《圣祖经》的第一品《佛国品》里就已经提到了“众所知识,大智本行”,所谓的“众所知识”就是“胜义僧”。


当然, 圣宗还开示到,就作为足本经而言,就是《圣祖经》的足本经而言,足本经之一、大乘的大集经系列之一的,《地藏十轮经》里头,其中也讲到:
“复次善男子!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者胜义僧(这是第一僧伽),二者世俗僧,三者痖羊僧,四者无惭愧僧。


云何名胜义僧?


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
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
云何名世俗僧?谓剃须髪,被佛袈裟,成就出家别解脱戒,是名世俗僧。”


这一段经文联系我们《圣祖经》“众所知识,大智本行”所言,结合《大乘大集经》系列所讲的《地藏十轮经》所具体地描述的“胜义僧”,非常简明精要地做出了详细的定义。


不但证得解脱果的二乘圣人都属于“胜义僧”,而且不论色身现在家相或出家相的。至于大乘法中的“胜义僧”,就更不必区分色身的出家相或在家相了。
所以,“胜义僧”的身份界定是很明确的。断我见,证初果之预入圣流的佛弟子,就属于“胜义僧”所摄了,何况是证悟的菩萨?当然,更何况是在古印度佛教密教的大本营里头的 Vimalakirti所指导下的众所知识,而且在进行着大智本行的了,这就是“胜义僧”。


那么,这一“大智本行”,具体的就是拿法性之光、佛性之光普照众生的行者。普照众生,是用霓虹法性之光普照众生,空行法性之光普照众生,不思议法性之光普照众生,涅槃法性之光普照众生。如此,这四部法性之光即是一部法性之光,一部法性之光即是四部法性之光。


所以啊,这里“胜义僧”在我们密教而言,就是有非常明确的界定。这个界定就是“众所知识”。


“众所知识”,这是一个教相,那么,“大智本行”,就是一个事相。你一定要去瑜伽众生,普照众生,这个就是密教行者遵循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慈悲智慧教导的本怀。


所以,我们讲到这个“胜义僧”,“胜义僧”里头,祂包含的人数、类别也非常多,经典上讲,有七种“补特伽罗”。


这个“补特伽罗”,你翻译成现代语,也就是“灵性的修行”。这个“补特伽罗”,翻译成现代语,现代应用,就是所谓的“灵商”。尽管在历史上,在佛教的历史上,在我们人类对灵性的探求的历史上,对“补特伽罗”曾经有过异议,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一言以蔽之,这就是所谓“灵商”,这就是所谓“灵性的探索”。


这里所讲的“胜义僧”是指七种有情。其中一种是“菩萨摩诃萨”,是指大德风度,德行高尚,遵行圣法高尚,于一切法得灵性的大自在。


如此的说法,有广义的,还有狭义的,两种说法。狭义的说法就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因为初地的菩萨,名为见道的通达位,于般若正法的总相智和别相智,已得了通达的自在;广义的说法是指已明心的第七位的菩萨,第七位菩萨也可于般若正法具有少分的通达自在,而这种智慧是阿罗汉“胜义僧”所不懂的,当然也都属于“胜义僧”所摄,不论其身份为在家或者是出家。


何以故呢?证悟第八识以后,不仅了知一切法不能外于第八识而有,而对真心的运作及对真心所含藏的种种功能差别,也能够渐渐地了知,于般若妙法已得少分的通达自在,并且以此所得的总相般若智慧,进修相见道位应证的般若别相智,最后于总相智、别相智都已通达自在,而成为见道通达位之初地菩萨。
在这里,总相、别相,所谓的“总相智”,你能够明了、明白总相的霓虹法性光的摄受修炼,并且布施给众生,照耀众生,就是总相明白霓虹、空行、不思议、涅槃,这就具达了总相的智慧。


但是,“别相智”,你只懂得其中的一种法性光芒,不能够与“总相智”中的其祂几个智结合起来,瑜伽起来,一起修炼,那么,只能够得到的是“别相智”,而不能够获得“总相智”。


而“总相智”不能够获得,只能够“别相智”的时候,我们就看不到在我们出世法的霓虹大法、空行大法、不思议大法、和涅槃大法(虹化大法),在这个情况下,就不能够与众生相瑜伽,不能够解决众生的种种的问题。


我们曾经讲过一些最基本的:清净、无我、调伏、精进,但是,有不少众生啊,就是联系到自己的时候,他很困难清净下来。


我们需要清净、无我,但是他堕入一种骄、娇二气,自觉不自觉地堕入一种我慢,认为自己已经非常之“高”,自己的修行已经非常的有“成就”,因此呢,就盲目地做出一些自我遮止的动作,凭著自己的性格去支配自己的行为,结果呢,蒙受了负能量的毒害,中了魔障所设计的圈套。


这些圈套,一旦跨进去,就不容易从这些思维的误区中解脱出来。有一些,一旦进入幻觉,就发生不可理喻的一些事情。


在一般人、一般的圣密行者都能够看得出,这一个人,他已经有幻觉了,讲话已经不对头了。但是呢,他自己察觉不了,他自己还认为“你们修持的层次低”,他这个层次才“高”,而这样一来呢,他就变成了自己残害自己,自己被负能量、被魔障控制,控制了,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圣密行者所应该有的、起码的清净无我的品质。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所以,从教法上而言,如果证得了生命的实相,而获得了般若总相智的人,那么,他就必定地会通达四部法性光明的大法,所以呢,如此的行者就可以被称为“菩萨摩诃萨”,有圣法、有圣果可得。


在禅宗的修持中,讲究明心见性。其实,明心见性是非常之高的。明心见性是绝对不会退转的。明心见性,祂一定也是能够通达四部大法的光明的。


能够知道明心见性,那么,也就是于小乘圣者而言,他们虽然是阿罗汉,但是,并不知道法界的实相。进入了大乘境界,进入了圣密境界,如此,才有四部大法;如此,才有了阿罗汉所没有的般若智慧。


这个时候也必定是已断我见,已断三缚结的声闻初果圣人,这样的行者就是属于“胜义僧”。


所以,要实证三乘菩提之一,或者实证三乘菩提的全部,就成就为“胜义僧”,不因为身为出家人和在家人而有所不同。因此,只要已经确实明心见性的人,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人,都是菩萨摩诃萨,都属于大乘的“胜义僧”所摄。


所以,我们这里在讲“众所知识,大智本行”,已经达到“大智本行”的水准的人,他一定是明心见性的。而明心见性绝不是声闻乘的人、声闻乘的行者所能证得的境界,而只有大乘的佛法中的菩萨,只有圣密乘的“众所知识”才能证得。


所以,归属于大乘法中的“胜义僧”,归属于圣密行者,归属于圣密行者的大本营里的“众所知识”,就一定是“胜义僧”,因为“胜义僧”祂是在修习“大智本行”。


所以,关于这个“胜义僧”的实质,是“是否能够明心见性、大智本行”。所以,我们讲到“胜义僧”,不要鉆入一个“凡夫僧”的表象,而不知道“胜义僧”的实相。


“胜义僧”,圣密行者,“众所知识”,能够受到毗耶离城庵摩罗树园的“众所知识”所修的“大智本行”的各种各样的训练,达到薄伽梵四眷属的阶层,进入某一个阶层的果位,进入某一个阶层的修行,达到四部大法的光明实相的瑜伽,这个就是“胜义僧”的实际。


你能够做到“胜义僧”,就能够清净、无我、调伏、精进,就能够做到教相、事相、戒相、圆相;尤其是能够做到霓虹大法,为众生放光;做到空行大法,为众生办一点实事;做到不思议大法,能够为众生、帮助众生解决现实的短暂的痛苦和帮助众生解决永恒世的来世的种种的痛苦。


帮助众生,解救众生,解脱众生,脱度众生,成为众生的灵性的朋友。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胜义僧”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了解。自己要明白,我们是属于“众所知识”的,我们是属于“大智本行”的,因此,自己也要以自己模范的行为,而绝对自己不做诽谤僧宝的愚痴行为,成为一个好的佛弟子。


今天由于时间的原因,圣密龙讲暂时到此结束,各位听众明天再见!


阿弥陀佛!
 
广播电台:
很感谢 薄伽梵 师尊今天的圣密龙讲教法,我们期待明天继续聆听 薄伽梵 师尊的圣示。谢谢 薄伽梵 师尊!
阿弥陀佛

  1. zfxjia表示:
    自己要明白,我们是属于“众所知识”的,我们是属于“大智本行”的,因此,自己也要以自己模范的行为,而绝对自己不做诽谤僧宝的愚痴行为,成为一个好的佛弟子。
  2. zfxjia表示:
    所以,关于这个“胜义僧”的实质,是“是否能够明心见性、大智本行”。所以,我们讲到“胜义僧”,不要鉆入一个“凡夫僧”的表象,而不知道“胜义僧”的实相。
  3. zfxjia表示:
    所以,要实证三乘菩提之一,或者实证三乘菩提的全部,就成就为“胜义僧”,不因为身为出家人和在家人而有所不同。因此,只要已经确实明心见性的人,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人,都是菩萨摩诃萨,都属于大乘的“胜义僧”所摄。
  4. zfxjia表示:
    所以啊,这里“胜义僧”在我们密教而言,就是有非常明确的界定。这个界定就是“众所知识”。 “众所知识”,这是一个教相,那么,“大智本行”,就是一个事相。你一定要去瑜伽众生,普照众生,这个就是密教行者遵循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慈悲智慧教导的本怀。 所以,我们讲到这个“胜义僧”,“胜义僧”里头,祂包含的人数、类别也非常多,经典上讲,有七种“补特伽罗”。 这个“补特伽罗”,你翻译成现代语,也就是“灵性的修行”。这个“补特伽罗”,翻译成现代语,现代应用,就是所谓的“灵商”。尽管在历史上,在佛教的历史上,在我们人类对灵性的探求的历史上,对“补特伽罗”曾经有过异议,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一言以蔽之,这就是所谓“灵商”,这就是所谓“灵性的探索”。
  5. zfxjia表示:
    大乘的大集经系列之一的,《地藏十轮经》里头,其中也讲到: “复次善男子!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者胜义僧(这是第一僧伽),二者世俗僧,三者痖羊僧,四者无惭愧僧。
  6. 石头人表示:
    在一般人、一般的圣密行者都能够看得出,这一个人,他已经有幻觉了,讲话已经不对头了。但是呢,他自己察觉不了,他自己还认为“你们修持的层次低”,他这个层次才“高”,而这样一来呢,他就变成了自己残害自己,自己被负能量、被魔障控制,控制了,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圣密行者所应该有的、起码的清净无我的品质。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7. 石头人表示:
    这个“补特伽罗”,你翻译成现代语,也就是“灵性的修行”。这个“补特伽罗”,翻译成现代语,现代应用,就是所谓的“灵商”。尽管在历史上,在佛教的历史上,在我们人类对灵性的探求的历史上,对“补特伽罗”曾经有过异议,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一言以蔽之,这就是所谓“灵商”,这就是所谓“灵性的探索”。
  8. 石头人表示:
    第453讲2015年4月4日 薄伽梵 师尊圣密龙讲 众所知识胜义僧大智本行
  9. qjww322表示:
    那么,这一“大智本行”,具体的就是拿法性之光、佛性之光普照众生的行者。普照众生,是用霓虹法性之光普照众生,空行法性之光普照众生,不思议法性之光普照众生,涅槃法性之光普照众生。如此,这四部法性之光即是一部法性之光,一部法性之光即是四部法性之光。
  10. qjww322表示:
    我们需要清净、无我,但是他堕入一种骄、娇二气,自觉不自觉地堕入一种我慢,认为自己已经非常之“高”,自己的修行已经非常的有“成就”,因此呢,就盲目地做出一些自我遮止的动作,凭著自己的性格去支配自己的行为,结果呢,蒙受了负能量的毒害,中了魔障所设计的圈套。
  11. qjww322表示:
    现在,入世法的智慧,已经讲到了智商、情商、灵商,也讨论了世间的人已经开始注意到情商和灵商之间慢慢的过渡。智商过渡到情商,情商过渡到灵商。从灵商这一角度出发,实际上,世间法的人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出世法的智慧。 所以,智商、情商、灵商,这三个“商”,我们圣密行者也要注意,让我们能够有世间法能够与众生很好地结缘,很好地瑜伽,这是非常重要的。
  12. 必相依表示:
    所以,我们这里在讲“众所知识,大智本行”,已经达到“大智本行”的水准的人,他一定是明心见性的。而明心见性绝不是声闻乘的人、声闻乘的行者所能证得的境界,而只有大乘的佛法中的菩萨,只有圣密乘的“众所知识”才能证得。
  13. 必相依表示:
    要实证三乘菩提之一,或者实证三乘菩提的全部,就成就为“胜义僧”,不因为身为出家人和在家人而有所不同。因此,只要已经确实明心见性的人,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人,都是菩萨摩诃萨,都属于大乘的“胜义僧”所摄。
  14. 必相依表示: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胜义僧”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了解。自己要明白,我们是属于“众所知识”的,我们是属于“大智本行”的,因此,自己也要以自己模范的行为,而绝对自己不做诽谤僧宝的愚痴行为,成为一个好的佛弟子。
  15. 必相依表示:
    助众生,解救众生,解脱众生,脱度众生,成为众生的灵性的朋友。
  16. 必相依表示:
    佛法的智慧,我们在第451讲的时候,我们不仅是讲到了出世法的智慧,还讲到了入世法的智慧。现在,入世法的智慧,已经讲到了智商、情商、灵商,也讨论了世间的人已经开始注意到情商和灵商之间慢慢的过渡。智商过渡到情商,情商过渡到灵商。从灵商这一角度出发,实际上,世间法的人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出世法的智慧。
  17. 白水表示:
    所以啊,这里“胜义僧”在我们密教而言,就是有非常明确的界定。这个界定就是“众所知识”
  18. 白水表示:
    ,这一“大智本行”,具体的就是拿法性之光、佛性之光普照众生的行者。普照众生,是用霓虹法性之光普照众生,空行法性之光普照众生,不思议法性之光普照众生,涅槃法性之光普照众生。如此,这四部法性之光即是一部法性之光,一部法性之光即是四部法性之光。
  19. 白水表示:
    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
  20. 念念不忘表示:
    自己要明白,我们是属于“众所知识”的,我们是属于“大智本行”的,因此,自己也要以自己模范的行为,而绝对自己不做诽谤僧宝的愚痴行为,成为一个好的佛弟子。
  21. 念念不忘表示:
    不但证得解脱果的二乘圣人都属于“胜义僧”,而且不论色身现在家相或出家相的。至于大乘法中的“胜义僧”,就更不必区分色身的出家相或在家相了
  22. 念念不忘表示:
    所谓的“众所知识”就是“胜义僧”。
  23. 念念不忘表示:
    所以,智商、情商、灵商,这三个“商”,我们圣密行者也要注意,让我们能够有世间法能够与众生很好地结缘,很好地瑜伽,这是非常重要的。
  24. 似念似恋表示:
    在一般人、一般的圣密行者都能够看得出,这一个人,他已经有幻觉了,讲话已经不对头了。但是呢,他自己察觉不了,他自己还认为“你们修持的层次低”,他这个层次才“高”,而这样一来呢,他就变成了自己残害自己,自己被负能量、被魔障控制,控制了,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圣密行者所应该有的、起码的清净无我的品质。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25. 似念似恋表示:
    胜义僧”,圣密行者,“众所知识”,能够受到毗耶离城庵摩罗树园的“众所知识”所修的“大智本行”的各种各样的训练,达到薄伽梵四眷属的阶层,进入某一个阶层的果位,进入某一个阶层的修行,达到四部大法的光明实相的瑜伽,这个就是“胜义僧”的实际。
  26. 似念似恋表示:
    在禅宗的修持中,讲究明心见性。其实,明心见性是非常之高的。明心见性是绝对不会退转的。明心见性,祂一定也是能够通达四部大法的光明的。
  27. 似念似恋表示:
    “胜义僧”,圣密行者,“众所知识”,能够受到毗耶离城庵摩罗树园的“众所知识”所修的“大智本行”的各种各样的训练,达到薄伽梵四眷属的阶层,进入某一个阶层的果位,进入某一个阶层的修行,达到四部大法的光明实相的瑜伽,这个就是“胜义僧”的实际。
  28. 似念似恋表示:
    “胜义僧”,圣密行者,“众所知识”,能够受到毗耶离城庵摩罗树园的“众所知识”所修的“大智本行”的各种各样的训练,达到薄伽梵四眷属的阶层,进入某一个阶层的果位,进入某一个阶层的修行,达到四部大法的光明实相的瑜伽,这个就是“胜义僧”的实际。
  29. 似念似恋表示:
    所以,关于这个“胜义僧”的实质,是“是否能够明心见性、大智本行”。所以,我们讲到“胜义僧”,不要鉆入一个“凡夫僧”的表象,而不知道“胜义僧”的实相。
  30. 似念似恋表示:
    ,要实证三乘菩提之一,或者实证三乘菩提的全部,就成就为“胜义僧”,不因为身为出家人和在家人而有所不同。因此,只要已经确实明心见性的人,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人,都是菩萨摩诃萨,都属于大乘的“胜义僧”所摄。
  31. 似念似恋表示:
    不但证得解脱果的二乘圣人都属于“胜义僧”,而且不论色身现在家相或出家相的。至于大乘法中的“胜义僧”,就更不必区分色身的出家相或在家相了。 所以,“胜义僧”的身份界定是很明确的。断我见,证初果之预入圣流的佛弟子,就属于“胜义僧”所摄了,何况是证悟的菩萨?当然,更何况是在古印度佛教密教的大本营里头的 Vimalakirti所指导下的众所知识,而且在进行着大智本行的了,这就是“胜义僧”。
  32. jionghu表示:
    “胜义僧”,圣密行者,“众所知识”,能够受到毗耶离城庵摩罗树园的“众所知识”所修的“大智本行”的各种各样的训练,达到薄伽梵四眷属的阶层,进入某一个阶层的果位,进入某一个阶层的修行,达到四部大法的光明实相的瑜伽,这个就是“胜义僧”的实际。
  33. jionghu表示:
    我们需要清净、无我,但是他堕入一种骄、娇二气,自觉不自觉地堕入一种我慢,认为自己已经非常之“高”,自己的修行已经非常的有“成就”,因此呢,就盲目地做出一些自我遮止的动作,凭著自己的性格去支配自己的行为,结果呢,蒙受了负能量的毒害,中了魔障所设计的圈套。
  34. 明月清风表示:
    所以,要实证三乘菩提之一,或者实证三乘菩提的全部,就成就为“胜义僧”,不因为身为出家人和在家人而有所不同。因此,只要已经确实明心见性的人,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人,都是菩萨摩诃萨,都属于大乘的“胜义僧”所摄。 所以,我们这里在讲“众所知识,大智本行”,已经达到“大智本行”的水准的人,他一定是明心见性的。而明心见性绝不是声闻乘的人、声闻乘的行者所能证得的境界,而只有大乘的佛法中的菩萨,只有圣密乘的“众所知识”才能证得。 所以,归属于大乘法中的“胜义僧”,归属于圣密行者,归属于圣密行者的大本营里的“众所知识”,就一定是“胜义僧”,因为“胜义僧”祂是在修习“大智本行”。 所以,关于这个“胜义僧”的实质,是“是否能够明心见性、大智本行”。所以,我们讲到“胜义僧”,不要鉆入一个“凡夫僧”的表象,而不知道“胜义僧”的实相。
  35. 明月清风表示:
    如此的说法,有广义的,还有狭义的,两种说法。狭义的说法就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因为初地的菩萨,名为见道的通达位,于般若正法的总相智和别相智,已得了通达的自在;广义的说法是指已明心的第七位的菩萨,第七位菩萨也可于般若正法具有少分的通达自在,而这种智慧是阿罗汉“胜义僧”所不懂的,当然也都属于“胜义僧”所摄,不论其身份为在家或者是出家。 何以故呢?证悟第八识以后,不仅了知一切法不能外于第八识而有,而对真心的运作及对真心所含藏的种种功能差别,也能够渐渐地了知,于般若妙法已得少分的通达自在,并且以此所得的总相般若智慧,进修相见道位应证的般若别相智,最后于总相智、别相智都已通达自在,而成为见道通达位之初地菩萨。 在这里,总相、别相,所谓的“总相智”,你能够明了、明白总相的霓虹法性光的摄受修炼,并且布施给众生,照耀众生,就是总相明白霓虹、空行、不思议、涅槃,这就具达了总相的智慧。 但是,“别相智”,你只懂得其中的一种法性光芒,不能够与“总相智”中的其祂几个智结合起来,瑜伽起来,一起修炼,那么,只能够得到的是“别相智”,而不能够获得“总相智”。
  36. 明月清风表示:
    所以啊,这里“胜义僧”在我们密教而言,就是有非常明确的界定。这个界定就是“众所知识”。 “众所知识”,这是一个教相,那么,“大智本行”,就是一个事相。你一定要去瑜伽众生,普照众生,这个就是密教行者遵循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慈悲智慧教导的本怀。 所以,我们讲到这个“胜义僧”,“胜义僧”里头,祂包含的人数、类别也非常多,经典上讲,有七种“补特伽罗”。 这个“补特伽罗”,你翻译成现代语,也就是“灵性的修行”。这个“补特伽罗”,翻译成现代语,现代应用,就是所谓的“灵商”。尽管在历史上,在佛教的历史上,在我们人类对灵性的探求的历史上,对“补特伽罗”曾经有过异议,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一言以蔽之,这就是所谓“灵商”,这就是所谓“灵性的探索”。 这里所讲的“胜义僧”是指七种有情。其中一种是“菩萨摩诃萨”,是指大德风度,德行高尚,遵行圣法高尚,于一切法得灵性的大自在。
  37. 明月清风表示:
    我们曾经讲过一些最基本的:清净、无我、调伏、精进,但是,有不少众生啊,就是联系到自己的时候,他很困难清净下来。 我们需要清净、无我,但是他堕入一种骄、娇二气,自觉不自觉地堕入一种我慢,认为自己已经非常之“高”,自己的修行已经非常的有“成就”,因此呢,就盲目地做出一些自我遮止的动作,凭著自己的性格去支配自己的行为,结果呢,蒙受了负能量的毒害,中了魔障所设计的圈套。 这些圈套,一旦跨进去,就不容易从这些思维的误区中解脱出来。有一些,一旦进入幻觉,就发生不可理喻的一些事情。 在一般人、一般的圣密行者都能够看得出,这一个人,他已经有幻觉了,讲话已经不对头了。但是呢,他自己察觉不了,他自己还认为“你们修持的层次低”,他这个层次才“高”,而这样一来呢,他就变成了自己残害自己,自己被负能量、被魔障控制,控制了,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圣密行者所应该有的、起码的清净无我的品质。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发布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