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0日 薄伽梵 師尊第591次聖密龍講

 第591講 2016年7月30日師尊廣播聖密龍講

  清凈無我  成果豐碩                             


  廣播電台:

  非常感恩 薄伽梵 師尊賜予我們今天的聖緣,來到電台廣播上來作聖密龍講的聖示。

  薄伽梵 師尊,您好!

  阿彌陀佛!


  薄伽梵 師尊:

  阿彌陀佛!


  廣播電台:

  今天,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將與我們分享另一篇為上個星期的研討會所撰寫的文章,題目為《中國漢傳佛教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釋放了怎麼樣的宇宙信息》。現在恭請 薄伽梵 師尊為我們做聖密龍講的聖示。


  薄伽梵 師尊:

  阿彌陀佛!各位聽眾大家好!

  今天是2016年7月30號,星期六,第591次聖密龍講。

  在7月23號,我們召開了第八屆學術研討會,是次研討會系歷年以來成果最豐碩的。

  本來,我們還想繼續來解讀金剛道霖長老的一篇文章,最後還有一小段還沒解讀完。為了更快地讓學術研討會中精華文章早日與眾生見面,因此,今天的聖密龍講宣讀另一篇獲得一等獎的文章。

  這篇文章非常典型地告訴了我們“中國漢傳佛教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釋放了怎麼樣的宇宙信息”,作者是金剛慈華長老。


  內容提要

  佛教是生命的宗教,世界是意識的投影,如唯識學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宇宙包含着隱態世界和顯態世界兩大部分,而隱態世界與顯態世界是相互交錯,也即是隱態世界中包含着顯態世界,顯態世界中包含着隱態世界。修持佛法就是實踐虹轉法門,而虹轉法門肇源於妙喜國 不動如來 Vimalakirti。佛法的修持究竟而言是一個中陰時空的問題,處於哪一個中陰時空的修持才是問題的關要。中國漢傳佛教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以救度眾生為己任,踐行聖祖經“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救度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點九九的眾生為己任,十臻持明統攝十二乘教派。以佛教深部心理學十三層識宇宙之巔的生命實踐,圓滿詮釋和實踐宇宙人生的究竟,奏響了宇宙的和諧之歌。

  關鍵詞:生命宗教  虹轉法門  妙喜國 Vimalakirti


  他第一個小標題:

  修持佛法就是實踐虹轉法門

  浩瀚的宇宙是意識的投影。宇宙包含着隱態世界和顯態世界兩大部分,而隱態世界與顯態世界是相互交錯的,也即是隱態世界中包含着顯態世界,顯態世界中包含着隱態世界。由於眾生之業力各不相同,因而就有不同的果報、種族和國家之概念。事實上,這些都是眾生的俱生我執、俱生法執、俱生我慢、俱生法慢障礙而不能超越,由是也不能獲得永恒生命的解脫,從而不斷地在隱態世界、顯態世界不停地演繹着所謂的“生死”、“死生”被迫無奈的於輪迴之中。

  八萬四千佛法對治八萬四千不同根性的眾生,佛教所採用的教法,也有種種的不同。原始佛教,從四聖諦出發,“苦集滅道”,以考察眾生在生命過程中的痛苦,而以解決痛苦、獲得喜悅、法樂、快樂為目的,而設立的這樣一個宗教。到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理念就具有更廣大的內容。到了金剛乘,為了揭開隱態世界的奧秘, 大聖 佛祖的教法開始深入。特別是到了Tantrayana,也就是無相密乘,對於許多宇宙奧秘的教法有更廣大、更深邃的內在的揭露。

  顯然,這些教法的深入,就是為了眾生能夠獲得永恒生命,以佛法而言,就是修持所獲得的最高的境界——涅槃。涅槃有四種形式。

  “虹化”是涅槃的最高境界,“唯識宗說的四種涅槃,無住處涅槃是四種涅槃之一,而且是四種涅槃中最高境界,也就是說,‘虹化’其實就是‘不住於生死、不住於涅槃的涅槃’,因而,其實即為‘無住處的涅槃’”。

  聖宗 薄伽梵 至極維摩詰 凈悟老法王還慈悲地聖示:

  “‘虹化’是涅槃的最高境界”。

  《成唯識論》卷第十中對涅槃的意義講到有四種形式:

  一、本來清凈:自性清凈涅槃。就是一切法相真如,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清凈。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虹化。

  因而,虹化與涅槃不一不異,毫無二致,沒有區別。

  這是作者運用我們現有的經典。這一部《成唯識論》,顯教判定祂為唯識宗的。唯識宗其實就是密宗,唯識宗的理論就是密宗的理論。密宗的許多深部的理論都可以從唯識宗的理論中間、從唯識宗的相關經典中,得以印證,得以展開。

  因此,這篇論文,他的用典是非常的正確。他這裡講到,《成唯識論》卷的第十中,對“涅槃”的意義,祂講了有四種意義。

  第一種就是本來清凈,自性清凈,故而成就涅槃,也就是所謂的一切法相真如,如如不動,如如理在。雖然行者他有客染,但是本來清凈。本來清凈,而生具有的無數量的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雖然,我們可以看到,祂是離一切相的,故而,也離一切分別。尋思路絕,是真正的聖者內自所證的境界。因為本來清凈,自性清凈,法性本來寂滅,所以,稱之為“虹化”。

  由上述的論述,可以判斷出來,我們所講的“虹化”與“涅槃”是不一不異的,毫無二致的,沒有任何區別的。

  《成唯識論》的第十卷中,對於“涅槃”的意義所講到的四種形式的第一種,作者解讀如此。

  第二、謂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這裡講到第二點,就是什麼叫“真如”呢?“真如”其實就是法性,如果行者處於“真如”中間,那麼,他就出離了煩惱障,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也就是沒有痛苦。我們一般眾生所講的所謂的痛苦,實際上就是指這個煩惱。有煩惱,也要有痛苦;沒有了煩惱,也就自然的就是沒有了痛苦。

  這裡也講到,行者雖然有微苦,就是微小的苦,所謂的微小的苦,就是微小的煩惱。微小的煩惱所依沒有滅,但是,煩惱障卻是永遠沒有了。

  這是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行者依止 阿絲律耶佛,依止 阿絲律耶佛的現實的化身 金粟如來Vimalakirti,隨着祂的本誓,依仗着祂本誓的功德,對所有的眾生永不生氣,故而,就沒有了煩惱。

  由此,沒有了煩惱。那麼,雖然,煩惱障突然襲擊而來,也由於這一個襲擊而來,我們把這個負能量轉變,把負能量轉為正能量,把煩惱轉為功德。由是,煩惱障也就沒有了,自然地寂滅了。由是,煩惱障寂滅,故名“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寂靜,余依亦滅,眾苦永寂故,故名涅槃。

  這裡,無餘依涅槃,也就是沒有任何煩惱可依,故而,沒有任何的煩惱障。因為,進入了那個法性的境界。

  在這個法性境界中,就是好像出了“生死”,沒有這個“生死”的概念了,沒有這個“生死”的過程。因為,當虹化的時候,你進入真實的中陰境界,這一個真實的中陰境界,正是在過渡到三昧耶境界。

  而這一個三昧耶境界,也正是我們的修行人正在生命在世的時候,就已經認真地投入和加以體驗,在生命存在的情況下,我們投入三昧耶境界的修行。這一個修行就是無動的修行,Vimalakirti的修行。祂的概括性的語言,就是清凈、無我、調伏,內心清凈,不起分別。內心清凈,進入深部的層次,這個時候就無我,到了這一個層次,你就沒有煩惱障。

  我們遇到有一些行者,他回答,他說:“ 師父啊,我有很多煩惱啊!您能不能夠幫助我清除這些煩惱?”我們的教法就是能夠幫助清除這些煩惱的,幫助自己清除煩惱了,清凈了,回到那本誓境界。


     你的煩惱無非就是兩個路向:

  一個路向就是對你身邊的眾生憤怒了,產生了分別相了,忘掉了自己的本誓,忘掉了自己的修行。

  我們看到有一位眾生他這樣想:“啊,我又寫了發言稿,我又寫了論文,但是不知道我為什麼不能夠獲到這樣的獎勵,不能夠獲得到 師父的身邊?”這個聽起來,理由很怪。他把自己的修行變成是“到 師父的身邊,要能夠見到 師父,時時能夠親近到 師父”。

  這個是當然很好,但是問題, 師父是屬於眾生的,不是屬於你的,也不是為你一個人的修行而存在的。但是,這樣的人,他就是處處都有煩惱的,就變成越修越有煩惱了,那麼你修來做什麼呢?我們修,是要修沒有煩惱,要沒有煩惱,這是一個宇宙規律。你連宇宙規律都要對抗,要向宇宙規律去問個“為什麼?你那麼不公平?”好像修行都是為了他自己個人利益而修行。

  所以,這兩個路向,其中,第二個路向就是有我。要清凈無我。你有我,來修行,你有這樣的思想來修行,根本上方向不對。由於有根本的路向上不對,那你的修行永遠的、始終的修行不好的。你而且這樣的修行,種有不清凈的根子、不無我的根子在那裡,修行還會要出偏差。偏差從哪裡來呢?也就是從不清凈、不無我而來。

  因此,我們要求,每一個行者,當然,僅僅是行者,上師那就更要做到,那如果是說長老了,那是毫無疑問,更加要實行清凈無我,不可以有分別心。

  今天我們由於時間的原因,聖密龍講暫時的到這裡結束了。明天再見!

  阿彌陀佛!


  廣播電台:

  很感謝 薄伽梵 師尊今天的聖密龍講教法,我們期待明天繼續地聆聽 薄伽梵 師尊的聖示,謝謝 薄伽梵 師尊!

  阿彌陀佛!


  1. 蓮華表示:
    TheWorld Browser Windows XP
    我們一般眾生所講的所謂的痛苦,實際上就是指這個煩惱。有煩惱,也要有痛苦;沒有了煩惱,也就自然的就是沒有了痛苦。
  2. vzd表示:
    Google Chrome Windows 10
    那一天的天象,這一天的天象,正是跟《聖祖經》上所講的“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
  3. vzd表示:
    Google Chrome Windows 10
    建造澳大利亞塔州中國文化公園的最早緣起是聖宗薄伽梵至極Vimalakirti淨悟老法王慈悲智慧的聖密龍講預言綬記。這個宏大的佛教建築群的構想,將以金剛禪佛教的十二乘教判為其靈性內核,涵蓋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禪宗佛教,金剛乘佛教和聖密乘佛教——無相密乘佛教,這五乘佛教哲學流派過去所表達的佛教靈性文化、學術思想高遠廣大,並適應於不同根器的眾生
  4. vzd表示:
    Google Chrome Windows 10
    在密教的曼陀羅中,我們從外三密乘和內三密乘的曼陀羅中,從曼陀羅壇場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佛像的尊貴的天容。
  5. VMJ表示:
    Google Chrome Windows 7
    而這一個三昧耶境界,也正是我們的修行人正在生命在世的時候,就已經認真地投入和加以體驗,在生命存在的情況下,我們投入三昧耶境界的修行。這一個修行就是無動的修行,Vimalakirti的修行。祂的概括性的語言,就是清凈、無我、調伏,內心清凈,不起分別。內心清凈,進入深部的層次,這個時候就無我,到了這一個層次,你就沒有煩惱障。
  6. VMJ表示:
    Google Chrome Windows 7
    修持佛法就是實踐虹轉法門,而虹轉法門肇源於妙喜國 不動如來 Vimalakirti。佛法的修持究竟而言是一個中陰時空的問題,處於哪一個中陰時空的修持才是問題的關要。
  7. VMJ表示:
    Google Chrome Windows 7
    在7月23號,我們召開了第八屆學術研討會,是次研討會系歷年以來成果最豐碩

發佈留言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