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讲 十三层识的灵性光辉2017年6月11日薄伽梵 师尊广播圣密龙讲

682 2017611

薄伽梵 师尊广播圣密龙讲

十三层识的灵性光辉

广播电台:

在昨天的广播里面, 薄伽梵师尊继续跟我们分享有关圣密宗在明朝传承的相关教相,以及宗下在明朝的一位圣祖 鲁庵佛的圣迹。

恭请 薄伽梵 师尊继续为我们圣示,有请 师尊!

薄伽梵 师尊:

阿弥陀佛!各位听众大家好!

今天是2017611号,星期天,第682次圣密龙讲。

我们继昨天的圣密龙讲讨论到,既然说圣密宗的历代圣祖们同时兼修了华严宗、唯识宗、禅宗等其祂宗,那么,在我们当今的汉传密宗的传承中有哪一些体现呢?

根据圣宗的圣教,《华严经》祂有一些非常显著的特点。祂的特点就是:在充分肯定了 大圣释迦牟尼佛的前提之下,华严宗已经在《华严经》里头表达了一种非常明显的宇宙灵性的意识。换句话说,也就是说,《华严经》里头,许多内容其实都是佛教宇宙观的体现。

在《华严经》里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思想,比如说“法性身”和无与伦比、妙高峰顶的“三身佛说”。

那么, “法性身”是什么呢?“法性身”就是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在《八十华严》中,翻译的是“ 毗卢遮那佛”。 大圣释迦牟尼佛祖天上的法性身是 毗卢遮那佛。在《六十华严》中, 毗卢遮那佛又被翻译成为“ 卢舍那佛”,都是梵文的近似的音译。

所以, 毗卢遮那佛是 大圣 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 卢舍那佛也是毗卢遮那佛的法身佛。法身佛祂所表达的是宇宙的法身、宇宙的法性,也就是说, 毗卢遮那大佛是 大圣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在这个时候,表达了某种“共不共法”的意味。

“三身”的第二身是“应化身”,简称“化身”,或者“应身”,或者简称“变化身”。

“变化身”,就是我们所讲的 鲁庵Buddha [: 鲁庵佛的“庵”读作“贤”,此乃宗下密音圈读,另具密义],在明朝非常有名的 鲁庵Buddha,祂就是变化身。

变化报应身,来到世界上救度众生,跟众生同甘苦,引领社会,引领众生脱离,让众生离开生命中的暂时的痛苦、有限的痛苦,也同时引领众生在宇宙中脱离永恒的痛苦。这个就是第二种——“应化身”。

第三种呢,就是“受用身”,“他受用身”和“自受用身”。这个他受用身和自受用身,所以,作为圣密宗特有的修行现证的项目,为密宗的共法。自他受用身,深部是圣密宗的不共法。

变化身里头,还包括著 阿弥陀佛,包括著 药师佛,包括著东方阿丝律耶佛、西方 阿弥陀佛,包括无量 诸天诸佛。这些都是协助 大圣释迦牟尼佛祖,来到人间,引领社会,救度众生的。

这就是《华严经》的第一个特点。从这个第一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应化身啊,会表现出生灭现象,有生有灭。但是有生有灭的现象,就没有办法满足对于灵性无限期待的众生,对灵性无限期待修证的众生。

大圣释迦牟尼佛祖在古天竺,两千五百多年之前入灭之前,就讲了《涅槃经》,所谓的《涅槃经》就是《大般涅槃经》,讲了这个“常乐我净”,这个佛身,佛果是报身。

他受用身,自受用身, 阿弥陀佛, 阿丝律耶佛, 药师佛,报身佛是清净的。所以,报身佛只有十地菩萨能够见到。圣宗开示:圣密宗七地起修,达到这一境界的,也是能够见到。

在佛教的弘传之中,为了普通人也能够见到这些变化身,也能够见到他受用身、自受用身,后来就出现了西方阿弥陀佛的佛像,也出现了 药师佛的佛像,出现了东方 阿丝律耶佛的佛像。

这一种佛像,在唐朝、宋朝的时候,已经有了慈悲智慧的有形塑像,木雕的,也有做成瓷器的。尤其是圣密宗,祂创造了很多瓷器的佛像和诸天诸佛的佛像。

所以,《华严经》这个“法身佛”,在《八十华严》里头,就翻译成为“ 毗卢遮那佛”;而在《六十华严》里头,就翻译成为“ 卢舍那佛”;密教和圣密宗则称为“ 大日如来”,清净到极致。

无论是显态,无论是隐态,但因为是如来之身,所以,都没有形象,就是菩萨天眼也不能见这一形象。除非 大圣释迦牟尼佛祖以及祂的法性身授予特别的因缘,才能见。

最为著名的塑像是洛阳龙门石窟的奉先寺的大佛。这个奉先寺的大佛,据传就是宗下的帝师武则天的形像所雕刻的。

但是,那个时候有密法,其实,有密法流,但是,“有密流无密宗”,还没有开宗。开宗是唐玄宗时期, 善无畏、金刚智进入中土,进入了汉地,建立了皇宫内道场,才开始有了密宗。

密宗实际上是皇宫内的产物。统治者,古代的统治者只准自己修密宗,不准老百姓修密宗。一直到明朝那个时候,虽然又有推动佛教的帝师出现,但是,他们还是不允许在家庭内传法,在家庭之内进行瑜伽、放焰口等密宗的法事活动,一旦被查到,是要砍头的,那个是明文规定的。

在我们的《华严经》里头,佛理教相,从Theravada上座部的教相,就是《阿含经》,已经发展,发展到了什么呢?发展到了山林能够做法事,山林鞠躬天鼓齐鸣〞,天女能够下来讲法。就不仅是形而上的东西,形而上的心灵世界会讲法,而且是世界上的形而下的器世界,也能够主动地配合法性身佛,配合三身法身佛,一起讲授宇宙大法。

故而,人和宇宙是一个不连续的整体。这一种理论就在《华严经》的基本精神的引导之下脱颖而出。

《华严经》里头讲到,天上的月亮,它能够普照在大地的每一个水里头。月亮才一个,但是,大地的无数的水塘都能够照出月亮。而芥子,白芥子那么小小的一粒,能够把整个须弥山放进去。

这个就是我们所谓讲的灵性的宇宙观,也就是说,隐态世界和显态世界融洽为一的一个说法。在我们实践的修持中间,圣密行者学到七千四百万脉道——人的脉道和宇宙的七千四百万宇宙沟通结合在一起。我们的会徽中体现了,大火炬与我们的圣密行者包容在一起。在我们的展览中,展出了六宇宙的金刚铃杵。

这一些都是《华严经》的精神。但是,也都在我们初圣祖的一本经典中——《佛说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经》,也就是说,我们 初圣祖的经—— 初圣祖经《Vimalakirti Sutra》。这个就是《华严经》和我们宗下的圣教结合的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第四个特点,我们圣密行者在清净、无我、调伏、精进的基础上,调伏于宇宙规律。而再也不是像原始佛教那样,上座部佛教那样,简单地讲出离心。而是强调“不离生灭,虹化转世,永驻世间”,而是强调“众生度尽我乃尽,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以上是我们宗下和《华严经》紧密结合的第四个特点。

第五个特点,《华严经》里把普贤王如来列为五大菩萨之一,在中国有一个巨大无比的道场,那就是峨眉山。 普贤菩萨是作为 诸佛的长子,也称为 大圣释迦牟尼佛祖的右胁侍,与 佛祖一起接受众生的供养。

在显教的经典中、在显教的庙宇中,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是在中央的,而普贤王如来、 普贤菩萨骑着六牙的白象,祂是对着我们,我们对着祂的,我们的左边。

但是,在密教的大雄宝殿里,那就不同。在密教的大雄宝殿里是面对着众生,佛祖面对着众生的右边是 普贤王如来,是 普贤菩萨,而面对着众生的时候,左边则是 曼殊师利佛菩萨。普贤王如来作为诸佛的长子,所以,享受跟 佛一起接受众生的供养。

第六个特点就是《华严经》广泛地、深入地进入了社会,和《圣祖经》——《佛说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经》一样,是我们宗下的重要的“足本经”。

在这个《维摩诘经》里头,可以看到,我们初圣祖向着社会各个阶层,向娑婆世界的各种人等,请教佛法。

而在《华严经》里呢,则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善知识,作为重要的内容来加以宣传。也就是说,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向苦行僧、向小孩、向渔夫、向女人、向药师佛……各个请教,向祂们学习佛法。所以啊,这是第六点。

在我们《圣祖经》里头, 初圣祖作为大圣宝,作为长者,向 佛祖啊,在佛祖的中央的指挥之下,跟曼殊师利佛,以及祂的十大弟子,上演渡众大戏。而在《华严经》里,则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华严经》有个很大特点,祂是不歧视女性的。《华严经》对摩耶夫人有高度的评价。因此,体现在我们浴佛节的仪规中。

我们在浴佛节里头,不仅仅是我们的圣密长老带头浴佛,而且我们所有的男来宾都扮演了诸天诸佛的化身佛,从九天降下甘露。所以啊,浴佛节的仪规是继了《华严经》的传统。

而且,还有第八个特点,就强调菩萨要尊重父母,利益宗亲,强调孝道。这与印度传统很不一样。因此啊,我们浴佛节的女宾都扮演摩耶夫人,来做即身成佛的示范,来诞生 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诞生时期的 悉达多太子。

总而言之,从我们的传统,从圣密宗的传统,教相、事相、戒相、圆相,处处表现出华严思想、唯识思想、如来藏思想等等的十三层识的灵性的光辉。

从而,也证明了在历史上圣教的传承。许多祖师们都参加了华严宗,唯识宗,领受了中观思想,如来藏思想,和禅宗的种种的动禅陀罗尼的训练。

由是啊,从我们传统的教相、事相、戒相、圆相中,可以察觉到,我们宗下有着非常丰厚的佛教的底蕴,和非常丰厚的佛教的历史,非常丰厚的佛教的理论。

今天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的圣密龙讲暂时到此结束,下次再见。

阿弥陀佛!

广播电台:

感谢 薄伽梵 师尊的圣密龙讲教法,我们期待下星期继续恭聆 薄伽梵师尊的圣示,谢谢 师尊!

阿弥陀佛!



发布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