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讲 胜义僧2015.3.29.薄伽梵 师尊广播圣密龙讲

第452讲 2015年3月29日
薄伽梵 师尊广播圣密龙讲
胜义僧



广播电台:
在昨天的广播里面, 薄伽梵 师尊以圣密宗传统的教相、事相,为我们诠释了佛教有关智慧和般若的教法。恭请 薄伽梵 师尊为我们圣示,有请 师尊!

薄伽梵 师尊:
阿弥陀佛!各位听众大家好!

今天是2015年3月29号,星期天,第452次圣密龙讲。

昨天,我们在谈“虹化转世”的专题之上,延续了、讲了一个“佛法智慧”的问题。讨论佛法智慧,主要是和大家分享佛教中佛法智慧如何加以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昨天,我们讲到的智慧是有两种智。第一种就是“如理智”,理是道理。道理说什么?道理就是人与事、事与理。我们还具体地举一个例子。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几位听众,就在行车的路上碰到了一些问题。
在行车的路上,一个例子是,我们这位听众,他没有开错路线,速度也得当,而在停下车的时候,后面的车撞上了他。他就停下车来,走出车外,把现场拍下,提供了现场的真实情况,妥当地给予了处理。

另外一个情况,也是我们的一位听众,往前开车,但是,他距离前车太近,太近,紧急刹车,尽管车轮不动,地上的刹车印(车轮胎的印)非常清晰可见,但是,还是撞上了前车。这个也是需要我们以清醒的头脑,走出车来,记录下现场,帮助民警、帮助保险公司安排处理善后的事情。合理合法地做,这种做就叫“如理智”。
今天我们来学 老禅师的进一步的教导。 上白下云老禅师祂说:
“其次,谈第二种‘如量智’。‘如量’,这个名词不容易理解,一个是‘如’字,另外一个是‘量’字,如果‘如’和‘量’分开谈,比较容易知道,可是要放在一起,就会糊涂。所以在这里,‘如’跟‘量’加在一起,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衡量?

“因为,谈的是一切知识经验的问题。这里,不能说‘如量’是不是搞错了,似叫作‘无量’,那你就错了,这不是‘无量’,而是指‘如量’,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衡量这一切的知识经验。不能说,我做了一件事,要包含所有的一切知识经验来谈他的理论,而说他的事物。

“谈吃饭,吃饭,以‘如理智’而言,可以说整体性;如果以衡量的分辨来说,当然,就有个个体的差异。吃饭,吃什么样的饭?米饭,面饭,各种杂粮主食,都是饭,都可以衡量它叫做饭,它是整体。可是,还有其差异啊。为什么?因为,涉及到知识经验的问题。譬如,南方人偏于米食,北方人又偏于面食。如果贫穷的人,不管南方、北方,还不是一些杂粮方面的东西在那里当为主食吗?所以,要衡量什么?衡量时间、空间中所面对的问题而去衡量。

“谈到知识经验,世间的也有各种不同。佛法中为什么要这么提出来?是关系到世间的一切知识经验实在太多,人会分别、计较、执著。所以,谈了一个整体性的认知,还要知道衡量一下个体的问题。

“这种个体的问题,就关系到时间、空间的不同,绝不能说以整体来讲吃饭。现在吃大米饭,不管是什么人,就吃大米饭。有的人,的确,大米饭不是不能吃,可他吃得再多,也感觉不饱。像北方人,是以面食作为主食的,如果吃大米饭,总感觉没有吃一点面食,他不饱。同样,南方人也是如此,即使吃面食,如果没有吃一点饭,他始终感觉没有饱,那就要衡量所处的时间、空间的不同。

“再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如果原来不是一个佛教徒,是信别的宗教,现在有机会接触到佛教,就要衡量。这里面有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如果原来是别的宗教,信了佛教,甚至出了家,难免还有过去所熏习的那些宗教里的习气,不能用责备的方式去说他,要衡量他。这是过去熏习的太久了,即使有佛法的熏习,毕竟熏习的时间而论,还不能够完全地清除过去的那些非佛教的熏习。所以,谈习气,是不同的时间、空间养成的,看熏习的浓度、淡度的差别。

“为什么佛法中谈到要看破?看破什么?其实,看破,是要能衡量,才能看破,如果不衡量,就不可能看破。为什么?就是这样。难道不能改变吗?如果不能改变,谈修行干什么?所谓的修行,就是调整,就是可以改变。

“所以啊,一切的知识经验是一个概念,于整体性都称之为知识经验。如果不以衡量的方式去看知识经验,究竟什么是知识经验,什么又不是知识经验呢?

“如做生意,将本求利,老老实实地做个殷实的商人,如理,这是对的。曾经举过的例子,可以发现为什么要衡量?譬如,鬻酒的问题:假使,鬻酒,缺货、涨价,如果是一个殷实的商人,‘虽然是涨价,要凭良心赚钱,不能涨’,那你就没有衡量知识的经验。为什么?鬻酒不是一个必需品,如果要维护生命的必需品,可以这么做;如果说跟生命没有必需的话,还是可以衡量。所以,谈整体跟个体的话,必须要有这种认知,不能够说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我常说,佛法中间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而是怎样去认识、了解,如果不去认识、了解,就不可能有出离的机会。因为认识、了解,就可能从中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能发现这些,就有出离、突破的机会。不能说,‘照理论应该怎么样’,当然是没有错,也不能去否定,必须还要衡量。所以,衡量,就是因与整体里有太多不同的个体的差异性,才要去衡量,从知识经验中去寻找到利益的、融洽的、减少缺失的方式。

“经常看到,学佛的人,总是排斥自己以外的东西,认为多数外道都不好。其实,佛,也是道啊。如果以道而言,世间的一切的道,包含着佛道,就整体性说,都是道。”

在这里,我们讨论一下。因为,在佛教中,许多人都很喜欢说“附佛外道”,也就是说,有一些外道,以佛法的理论来化妆一下,它其实是外道,因此呢,许多人就把这一类的教法就称之为“附佛外道”。

但是,事实上还有,确确实实是佛法、是佛道,但是由于人们的不认识,由于人们的不了解,根本不理解,而误认为是“附佛外道”,甚至加以攻击。这样,实际上就是亵渎神圣性。

我们下面继续再学习 上白下云老禅师的教导:
“在佛教讲外道,是讲其他以外的道,都叫外道。其实,站在其他的外道看佛道,也是外道。”

这一句,相当的重要。有些人佛法没有学好,对佛法的究竟了义的教法不理解,对佛法的根本义不理解,对“胜义僧”不明白,不知道有“胜义僧”“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青目睹人少”这样的情况,“问路白云头”的“胜义僧”根本没有接触过,那么,他们就可能把弥勒佛就当作是外道、布袋和尚当作是外道去加以攻击。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上白下云老禅师又讲了:
“不能说,人家讲你是外道,你就生气了,表示于知识经验从来没有去衡量过,这是站在一个主观意识上面去看问题的。所以,这两种智慧的说法,第一个是整体性的,一个是个体的衡量,也就是,整体性中去,发现它们的分别,这就是两种智的说法。

“这个时段过来了,谈谈三种智的说法。三种智是‘一切智’,二‘道种智’,三‘一切种智’。在《般若经要解》里面提过:智慧,是学佛人要去下功夫之处,从修行,到修养,必须成为一种后盾的力量。
“三种智,第一个谈‘一切智’。所谓‘一切智’,是以世间凡所有的一切知识经验谈‘一切智’,包含第二个‘道种智’,这两者都以世间法来说。因为,‘一切智’是关系到人与事、事与理相互之间的所产生的一些知识经验。

“先把这两个名词作一个简单的认识。‘一切智’,用白话讲,是指世界上的事情普遍的一切的知识经验。‘道种智’,就是指专门性的知识经验。这两者归纳在世间法里面。第三个‘一切种智’,是以世间智为基础,不管是普及性的、专业性的、从知识经验中来的。

“怎么样发现真正对于人有利益的智慧?当然,所谓对人有利益,必须要分两个方面说,一面是讲一般世间的人,再一面就讲所谓出世间的人。出世间的人是什么呢?是出家人。所以,在此要把握学佛在世的,也有出世的,在世的称为在家的居士,出世的就是比丘、比丘尼,都是学佛。为什么?有这种分别么?这就是关系到所处的环境不同。

“当然,对于普遍性的知识经验,以及专业性的知识经验,往往在汇集之后,运用之时,使用的方法有所差别。因为普及性的知识经验,如果涉及到智慧的话,一定是饶益性的,没有伤害;专业性的,也是如此。
“在这谈智,要把握一个原则:智,不是世俗的聪明,世俗的聪明不属于智。虽然,聪明也可以从知识经验去显现,可是,聪明往往是有负面的、有伤害的,所以,智不同于聪明。最大的差别就是,智的缺失最少,而且是使人得到利益。这些知识经验,也就关系到‘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是以‘一切智’跟‘道种智’为基础的,为什么还要谈‘一切种智’?不就是把这两个名词融合起来吗?不是这样做。因为,‘一切种智’,本身的形成,有其过程。普及性的‘一切智’,不一定本身在实际体验中完成。而第二个‘道种智’,是经过亲身体验中才能完成的。‘一切智’是不经过亲身体验的,‘道种智’是必须亲身体验的。虽然,有不经过亲身体验跟经过亲身体验的不同,谈‘一切种智’,是不管有没有亲身体验,都不要紧,而从这中间包含普及性的、专业性的,怎么样来认识、了解?怎么样从中发现它的正负、对错或者圆缺的问题呢?如果把这两者相对的中间取其正、取其圆所完成的知识经验,才叫做‘一切种智’。”

这个“一切种智“,是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验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虹化转世,要通过我们每一位行者亲身的实验。而亲身实验呢,虹化,看来是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

这个虹化呢,第一步就是以“霓虹光”的形式进行实践。你有了“霓虹光”,你就有了帮助众生的能力,和帮助众生、解决众生痛苦的手段、方法和能量。所以,这个手段、方法和能量,这必须要自己亲身实践。实践成功了,这才是可以说,你掌握了“霓虹放光”的“一切种智”。
“空行放光”,也是如此。“不思议放光”,更是如此。三部大法前后,空性的,都是诸法空性的、诸法无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切种智”,你的实践才是正确的。

所以, 老禅师在这里就最后地讲到:
“怎么从中发现它的正负、对错的问题,或者圆缺的问题?如果把这两者相对的中间取其正、取其圆所完成的知识经验,才叫‘一切种智’。所以,‘一切智’和‘道种智’是归纳于世间法,‘一切智’是属于佛法里所表现出来的。可是,佛法还是以世间法为基础,并不舍弃‘一切智’跟‘道种智’,不管有没有体验,一定是从普及性的、专业性的去认识、去了解、去从中发现相对的真理,正面与反面,甚至从后、而后舍弃负面的,去抓住正面的运用出来。‘一切种智’是出离世间的知识经验,‘一切智’跟‘道种智’就是世间的一切知识经验,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而我们学习了这三种智慧之后,我们就能够明了,霓虹、空行、不思议、涅槃大法,都必须要自己的实践,必须要这一种整个过程都是通过“光”的实践来加以体现的,在各个阶段,“光”体现不同的形式。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圣密龙讲暂时到此结束,各位听众再见!
阿弥陀佛! 


  1. zfxjia表示:
    ‘一切种智’是出离世间的知识经验,‘一切智’跟‘道种智’就是世间的一切知识经验,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而我们学习了这三种智慧之后,我们就能够明了,霓虹、空行、不思议、涅槃大法,都必须要自己的实践,必须要这一种整个过程都是通过“光”的实践来加以体现的,在各个阶段,“光”体现不同的形式。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2. zfxjia表示:
    这个虹化呢,第一步就是以“霓虹光”的形式进行实践。你有了“霓虹光”,你就有了帮助众生的能力,和帮助众生、解决众生痛苦的手段、方法和能量。所以,这个手段、方法和能量,这必须要自己亲身实践。实践成功了,这才是可以说,你掌握了“霓虹放光”的“一切种智”。
  3. zfxjia表示:
    这个“一切种智“,是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验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虹化转世,要通过我们每一位行者亲身的实验。而亲身实验呢,虹化,看来是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
  4. zfxjia表示:
    ‘一切智’是不经过亲身体验的,‘道种智’是必须亲身体验的。虽然,有不经过亲身体验跟经过亲身体验的不同,谈‘一切种智’,是不管有没有亲身体验,都不要紧,而从这中间包含普及性的、专业性的,怎么样来认识、了解?怎么样从中发现它的正负、对错或者圆缺的问题呢?如果把这两者相对的中间取其正、取其圆所完成的知识经验,才叫做‘一切种智’。
  5. zfxjia表示:
    “在这谈智,要把握一个原则:智,不是世俗的聪明,世俗的聪明不属于智。虽然,聪明也可以从知识经验去显现,可是,聪明往往是有负面的、有伤害的,所以,智不同于聪明。最大的差别就是,智的缺失最少,而且是使人得到利益。这些知识经验,也就关系到‘一切种智’。
  6. 明月清风表示:
    “怎么从中发现它的正负、对错的问题,或者圆缺的问题?如果把这两者相对的中间取其正、取其圆所完成的知识经验,才叫‘一切种智’。所以,‘一切智’和‘道种智’是归纳于世间法,‘一切智’是属于佛法里所表现出来的。可是,佛法还是以世间法为基础,并不舍弃‘一切智’跟‘道种智’,不管有没有体验,一定是从普及性的、专业性的去认识、去了解、去从中发现相对的真理,正面与反面,甚至从后、而后舍弃负面的,去抓住正面的运用出来。‘一切种智’是出离世间的知识经验,‘一切智’跟‘道种智’就是世间的一切知识经验,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而我们学习了这三种智慧之后,我们就能够明了,霓虹、空行、不思议、涅槃大法,都必须要自己的实践,必须要这一种整个过程都是通过“光”的实践来加以体现的,在各个阶段,“光”体现不同的形式。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7. zfxjia表示:
    “先把这两个名词作一个简单的认识。‘一切智’,用白话讲,是指世界上的事情普遍的一切的知识经验。‘道种智’,就是指专门性的知识经验。这两者归纳在世间法里面。第三个‘一切种智’,是以世间智为基础,不管是普及性的、专业性的、从知识经验中来的。
  8. 明月清风表示:
    这个虹化呢,第一步就是以“霓虹光”的形式进行实践。你有了“霓虹光”,你就有了帮助众生的能力,和帮助众生、解决众生痛苦的手段、方法和能量。所以,这个手段、方法和能量,这必须要自己亲身实践。实践成功了,这才是可以说,你掌握了“霓虹放光”的“一切种智”。 “空行放光”,也是如此。“不思议放光”,更是如此。三部大法前后,空性的,都是诸法空性的、诸法无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切种智”,你的实践才是正确的。
  9. zfxjia表示:
    “在佛教讲外道,是讲其他以外的道,都叫外道。其实,站在其他的外道看佛道,也是外道。”
  10. zfxjia表示:
    “我常说,佛法中间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而是怎样去认识、了解,如果不去认识、了解,就不可能有出离的机会。因为认识、了解,就可能从中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能发现这些,就有出离、突破的机会。不能说,‘照理论应该怎么样’,当然是没有错,也不能去否定,必须还要衡量。所以,衡量,就是因与整体里有太多不同的个体的差异性,才要去衡量,从知识经验中去寻找到利益的、融洽的、减少缺失的方式。
  11. 明月清风表示:
    “先把这两个名词作一个简单的认识。‘一切智’,用白话讲,是指世界上的事情普遍的一切的知识经验。‘道种智’,就是指专门性的知识经验。这两者归纳在世间法里面。第三个‘一切种智’,是以世间智为基础,不管是普及性的、专业性的、从知识经验中来的。 “怎么样发现真正对于人有利益的智慧?当然,所谓对人有利益,必须要分两个方面说,一面是讲一般世间的人,再一面就讲所谓出世间的人。出世间的人是什么呢?是出家人。所以,在此要把握学佛在世的,也有出世的,在世的称为在家的居士,出世的就是比丘、比丘尼,都是学佛。为什么?有这种分别么?这就是关系到所处的环境不同。
  12. zfxjia表示:
    “为什么佛法中谈到要看破?看破什么?其实,看破,是要能衡量,才能看破,如果不衡量,就不可能看破。为什么?就是这样。难道不能改变吗?如果不能改变,谈修行干什么?所谓的修行,就是调整,就是可以改变。
  13. 明月清风表示:
    我们下面继续再学习 上白下云老禅师的教导: “在佛教讲外道,是讲其他以外的道,都叫外道。其实,站在其他的外道看佛道,也是外道。” 这一句,相当的重要。有些人佛法没有学好,对佛法的究竟了义的教法不理解,对佛法的根本义不理解,对“胜义僧”不明白,不知道有“胜义僧”“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青目睹人少”这样的情况,“问路白云头”的“胜义僧”根本没有接触过,那么,他们就可能把弥勒佛就当作是外道、布袋和尚当作是外道去加以攻击。
  14. 明月清风表示:
    “我常说,佛法中间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而是怎样去认识、了解,如果不去认识、了解,就不可能有出离的机会。因为认识、了解,就可能从中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能发现这些,就有出离、突破的机会。不能说,‘照理论应该怎么样’,当然是没有错,也不能去否定,必须还要衡量。所以,衡量,就是因与整体里有太多不同的个体的差异性,才要去衡量,从知识经验中去寻找到利益的、融洽的、减少缺失的方式。
  15. 明月清风表示:
    为什么佛法中谈到要看破?看破什么?其实,看破,是要能衡量,才能看破,如果不衡量,就不可能看破。为什么?就是这样。难道不能改变吗?如果不能改变,谈修行干什么?所谓的修行,就是调整,就是可以改变。 “所以啊,一切的知识经验是一个概念,于整体性都称之为知识经验。如果不以衡量的方式去看知识经验,究竟什么是知识经验,什么又不是知识经验呢?
  16. 明月清风表示:
    再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如果原来不是一个佛教徒,是信别的宗教,现在有机会接触到佛教,就要衡量。这里面有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如果原来是别的宗教,信了佛教,甚至出了家,难免还有过去所熏习的那些宗教里的习气,不能用责备的方式去说他,要衡量他。这是过去熏习的太久了,即使有佛法的熏习,毕竟熏习的时间而论,还不能够完全地清除过去的那些非佛教的熏习。所以,谈习气,是不同的时间、空间养成的,看熏习的浓度、淡度的差别。
  17. 明月清风表示:
    今天我们来学 老禅师的进一步的教导。 上白下云老禅师祂说: “其次,谈第二种‘如量智’。‘如量’,这个名词不容易理解,一个是‘如’字,另外一个是‘量’字,如果‘如’和‘量’分开谈,比较容易知道,可是要放在一起,就会糊涂。所以在这里,‘如’跟‘量’加在一起,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衡量? “因为,谈的是一切知识经验的问题。这里,不能说‘如量’是不是搞错了,似叫作‘无量’,那你就错了,这不是‘无量’,而是指‘如量’,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衡量这一切的知识经验。不能说,我做了一件事,要包含所有的一切知识经验来谈他的理论,而说他的事物。
  18. 明月清风表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几位听众,就在行车的路上碰到了一些问题。 在行车的路上,一个例子是,我们这位听众,他没有开错路线,速度也得当,而在停下车的时候,后面的车撞上了他。他就停下车来,走出车外,把现场拍下,提供了现场的真实情况,妥当地给予了处理。 另外一个情况,也是我们的一位听众,往前开车,但是,他距离前车太近,太近,紧急刹车,尽管车轮不动,地上的刹车印(车轮胎的印)非常清晰可见,但是,还是撞上了前车。这个也是需要我们以清醒的头脑,走出车来,记录下现场,帮助民警、帮助保险公司安排处理善后的事情。合理合法地做,这种做就叫“如理智”。
  19. 明月清风表示:
    昨天,我们在谈“虹化转世”的专题之上,延续了、讲了一个“佛法智慧”的问题。讨论佛法智慧,主要是和大家分享佛教中佛法智慧如何加以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昨天,我们讲到的智慧是有两种智。第一种就是“如理智”,理是道理。道理说什么?道理就是人与事、事与理。我们还具体地举一个例子。

发布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