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國漢傳密宗靈性教法回歸祖國之新時期意義
金剛誠文
謹以此文
虔誠供奉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
虔誠供奉
肇源法性 阿絲律耶
虔誠供奉
阿達爾嘛佛如來、普賢王佛如來、毗盧遮那大佛如來
虔誠供奉
金剛總持、諸天諸佛、諸天明王、空行、空行母
虔誠供奉
中國漢傳密宗歷代宗下聖祖
宗前聖祖、宗外聖祖、印度聖祖
虔誠供奉
古天竺持明密教初祖 薄伽梵 大聖 至極維摩詰
虔誠供奉
薄伽梵 大聖 大聖寶 至極維摩詰 阿達爾嘛佛 凈悟老法王
虔誠供奉
薄伽梵 大聖 曼殊師利佛 毗盧遮那金剛無上大阿闍黎白雲老禪師
虔誠供奉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阿達爾嘛佛 師尊
虔誠供奉
全世界所有高僧大德以及超越界靈性導師
並迴向所有眾生
內容提要
二十一世紀是全人類靈性覺醒、靈性躍升的世紀。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中國夢” 的靈性政治思想。
“中國夢”是近現代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延續和昇華, 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增加世界正能量,構建超越界全球倫理, 為地球居民提供文明古國的靈性智慧。
共圓“中國夢”,宗教作為靈性信仰, 應該成為我們重建中華精神家園的重要構成[1]。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作為中華五千年文化營養哺育 之健碩聖種,開宗大唐,千年傳承,而今世界大弘,漢密重光, 回歸祖國,以佛家特有的慈悲智慧靈性文化反哺神州, 紮根宇宙靈性沃土,於學術、社會、人文、精神、 靈性等領域散播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的宇宙正能,造福祖國人民。
中國漢傳密學研究院之永恆生命探索和生命哲學研究, 深化人文視域和哲學思考。中國漢傳密宗宗下傳統之聖密家庭、 三種教育、虹轉法門為個體圓滿與社會發展提供靈性資源。
中國漢傳密宗世界大弘,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兒女對“ 中國夢”的躬行實踐,深懷愛國之心,肩荷如來家業,以清淨、 無我、調伏、精進之修行實踐,將宇宙靈性正能輻射全球, 與世界分享中國靈性智慧。
關鍵詞:“中國夢” 聖密宗 世界大弘 靈性正能 歷史使命
一、靈性政治美學“中國夢”增加世界正能量
二十一世紀是全人類靈性覺醒、靈性躍升的世紀。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猶如一位靈性導師, 他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講話提出“中國夢”的靈性政治思想, 提倡正能量,以中國之靈性強大引領世界充實正能, 實現和平和諧之全人類共同期盼。
“中國夢”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近現代民族共同夢想之延續和昇華, 夢想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世界和平之願景。“ 中國夢”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生命力,鼓舞人心。 這一充滿慈悲智慧的靈性思想如一顆光明種子,經過辛勤付出耕耘, 必將結出靈性的果實。
習近平主席對於“中國夢” 的莊嚴宣告和身體力行靈性指引了中華民族光明的發展前景。 對於中國而言,中國將實現真正的強大, 每一位生活於偉大祖國偉大時代的中華兒女都有夢想成功、 人生出彩的機會;對於世界而言,中國的強大帶來的將是和平和諧、 平等互利的新型國際關係,增加世界正能量,構建超越界全球倫理, 為全人類提供文明古國之靈性智慧資源, 令地球居民生活於宇宙大愛的喜悅之中。
這一靈性政治思想體現宇宙意志, 具有巨大的推動夢想實現的精神力量。對此,薄伽梵 師尊曾經綬紀:“中國人民真正從地上站起來了,而且頂天立地。 頂天,能夠瑜伽於宇宙靈性,立地,能夠稱雄於全世界。 這一點感受正是我深刻感受中的一點,祖國在精神領域、文化領域、 靈性領域有了長足的進步,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 ”[2]在靈性政治家習近平主席慈悲智慧的引領下,“中國夢”— —中華民族靈性強大的時代來臨了。
對於現今人類社會存在的種族主義、保護主義、 恐怖主義等種種負能量問題,以暴制暴並不是有效解決途徑。 正如伊拉克戰爭給美國和伊拉克兩國人民都造成巨大痛苦、 心靈創傷和遺留問題,而未從根本上杜絕恐怖主義對人類之威脅。 追溯歷史,二十世紀人類兩次世界大戰就是宇宙中正能量不足, 負能量占上風所致。歷史給人們深刻教訓和警示, 只有提升人類靈性覺悟,構建全球共同倫理,增加全世界正能量, 才能夠實現全人類所期盼的和平和諧。
習近平主席上任後,出訪俄羅斯。他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時, 強調中國的強大對於世界不是威脅,而是增加世界正能量。 中國致力於促進國際友好合作, 建立平等對話和平和諧之新型國際秩序。 中國強大是宇宙正能的彰顯,而非私慾膨脹稱王稱霸。是次訪問, 習近平主席顯露的慈悲睿智之大國領袖風範和彭麗媛國母美麗心靈外 顯之大氣端莊的美麗形象相互瑜伽,相得益彰,將宇宙靈性大愛、 宇宙靈性正能、宇宙靈性光輝散播到全世界。
“中國夢”不僅是一個國家的宏偉藍圖, 同時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共同夢想。實現美麗“中國夢”, 需要凝聚最廣大的力量。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王作安局長在題為《 共圓中國夢的宗教擔當》的講話中指出:“ 信教群眾是築就中國夢的一隻重要力量。”[3]中國宗教學家、 中國宗教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先生在《 應關注宗教的文化戰略意義》一文中強調:“宗教作為政治力量, 應該成為我們自己政治力量的組成部分;宗教作為社會系統, 應該成為我們當今和諧社會的有機構建;宗教作為文化傳承, 應該成為我們弘揚中華文化的積極因素;宗教作為靈性信仰, 應該成為我們重建精神家園的重要構成”[4], 提出了宗教團體在新時期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作為人類文明精粹、佛教靈性文化瑰寶、 中華傳統文化奇葩的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於當前歷史時期, 如何適應時代呼喚和社會需要,傳播正能量,發揮靈性效應,擔當“ 共圓中國夢”的偉大祖國偉大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幫助解決現代眾生面臨的心靈危機與生態危機? 本文將對這一問題試作探討。
二、靈性文明精粹中國漢傳密宗是中華傳統文化瑰寶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肇源於古天竺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住世時期人持明維摩詰所安立的佛梵持明密教, 於西元前二十年,由印度密僧凈獅子攜筴入華,歷經歷代聖祖、 帝師、聖師傳承不息,至大唐開元年間正式開宗立密,利國佑民。“ 開元三大士” 薄伽梵 大聖寶 善無畏三藏、 薄伽梵 大聖寶 金剛智三藏、 薄伽梵 大聖寶 不空三藏依《大日經(足本)》、《金剛頂經(足本)》 等聖密經典,在皇宮內道場聖住,啟建薄伽梵金剛法界宮曼荼羅場, 同時,在佛教廟宇及民間廣泛傳播聖密法[5]。
祂在祖國母親的懷抱中飽受疼愛,也曾經罹遭法難。西元九世紀, 唐武宗滅佛。中國漢傳密宗聖祖們預見到將有法難現前, 八序聖僧有序退出皇宮內道場。自此,聖密行者舍寺融俗, 舍僧寶相,蘊道潛真,不墮聲色,隱蔽式微,百相萬行, 歷經各種困苦歷煉,以祂百折不撓,慈悲忍辱, 智慧般若的佛家聖密宗的超越界靈性品質,柔軟而頑強的生存藝術, 經過十數世紀艱苦卓絕的弘道行持,遺珍猶存,繼往開來, 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6]。
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營養哺育了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 禪佛教這一顆健碩聖種。2006年, 中國漢傳密宗代表團參加在祖國浙江舉辦的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 並為希望小學捐款。2008年,中國漢傳密宗宗長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為祖國北京承辦奧運會之歷史盛事做殊勝加持, 聖佈一百零八億因陀羅網,護國佑民,宇宙吉祥。2011年, 中國漢傳密宗宗長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親自率領代表團參加在“大唐古都”陝西西安召開的“ 大興善寺與唐密學術探討會”, 並在北京受到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蔣堅永先生的親切接見。 蔣堅永先生充分肯定讚揚了世界佛教青年僧伽會會長及靈性領袖薄伽 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多年來堅持愛國愛教,在海外弘揚中華文化的弘法努力。
同年, 中國漢傳密宗世界總部代表團應邀參加中國駐墨爾本總領事館國慶6 2週年招待會,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即席發言:“邀請我們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 說明我們祖國對靈性思想領域的開放,意味著祖國的真正強大, 表示了祖國不僅在物質上強大, 而且在精神領域和靈性領域全方位的強大。 我看到邀請了許多的佛教組織, 這表示中國能夠把祖國的佛教的精神文化、靈性文化繼承下來, 使能把佛教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帶入國人心中, 這對我們祖國的繁榮富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7]
不久之後, 中國駐墨爾本大使館總領事施偉強先生親自到訪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 古梵密金剛禪世界總部,傳達了祖國親人的溫暖關懷:“ 宗教和我們是一家。”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作詩為記:“離家已二載,故國親人來,相逢濟天下, 大日靈性展。”[8] 祖國母親的慈愛呵護之情與中華赤子拳拳愛國之心緊緊擁抱在一起, 感人至深。
走出國門,世界大弘二十餘載,事實上,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這一靈性教法根植於祖國靈性 文化沃土,從未離開過祖國。而今, 中國漢傳密宗中國大弘之教法回歸是生命的回歸,精神的回歸、 學術的回歸、靈性的回歸。在“中國夢”的偉大時代, 中國漢傳密宗將以祂慈悲智慧的佛家超越界靈性資源反哺神州, 與祖國母親母子連心,緊密瑜伽, 以虔誠的愛國傳統和真摯的感恩之心,期待湧泉相報, 造福祖國人民。
三、中國漢傳密宗世界大弘是“中國夢”的成功聖果
1989年4月16日,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遵循 聖宗 薄伽梵 至極維摩詰 凈悟老法王慈悲聖密龍講綬紀,走出國門,展開聖密宗世界大弘。 二十多年艱辛弘道歷程, 薄伽梵智及維摩詰 師尊的辛勤耕耘和無我奉獻獲得了澳洲政府和人民的認可和讚揚。 中國漢傳密宗在澳洲多元文化政策推動下,世界大弘,方興未艾, 壯麗媲虹,如日中天。
神聖祖國母親哺育培養的神聖兒子用實際行動踐行“中國夢”, 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弘揚佛家靈性教法精粹, 饒益世界無量眾生。
澳洲作為一個以基督教為主的國家,聖密宗以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極終善性慈悲和智慧的靈性理念, 參加每年的聖誕節花車遊行,通過聖密天巡遊、舞龍、 舞獅等多種方式令眾生歡喜,與眾生結緣,令有緣眾生見即解脫、 聞即解脫、觸即解脫、瑜伽即解脫。 這一文化交流實踐受到澳洲當地居民的廣泛歡迎和喜愛, 並多次獲得“聖誕遊行第一名”獎項。此乃不同宗教和諧、 友好交流之一例。
2008年,第五屆WBSY世界佛教青年僧伽會年會在塔州舉行, 獲得宇宙靈性加持,諸天顯瑞,無比神聖,雲灑甘霖,降大吉祥, 人天歡喜,圓滿成功, 為人類文明史譜寫了佛教詮釋學意義的聖密宗超越界詮釋學教證雙昭 的壯麗詩篇。
2011年,世界佛教青年僧伽會會長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被推舉為“靈性領袖”。2012年, 在德國慕尼黑舉行世界佛教青年僧伽會第九屆全體大會, 在世界佛教青年僧伽會秘書長阿努如達大長老慈悲安排和創導下, 上座部Theravadayana代表和無相密乘Tantray ana代表首開友好、和諧、團結的靈性對話之先河。“ 此靈性對話,溯其本源,系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住世時期親自創建的優秀‘大聖則’傳統”[9]。
佛教不同法流之友好對話和靈性交流,彼此尊敬,相互瞭解支持, 作為一種團結、和諧、友愛、和平的凝聚力, 不僅是佛教自身發展需要,更是佛教徒共圓“中國夢”, 以佛教獨特之慈悲智慧資源,為促進世界和平和諧所作出的努力。
2013年,中國漢傳密宗世界總部召開佛曆2557年浴佛法會, 聯邦參議員The Honourable Lisa Singh專程從坎培拉帶來了澳洲總理The Honourable Julia Gillard MP的祝賀信,對中國漢傳密宗給當地社會提供支援幫助, 給澳洲多元文化增添豐富色彩的貢獻表示嘉許。
塔州州長The Honourable Lara Giddings MP親自玉臨中國漢傳密宗世界總部阿絲律耶宮, 並做了充滿靈性慈悲智慧的發言,她講到:“ 今天作為聖典的一份子, 我也代表我本人希望感謝王大師對塔州社區的貢獻, 祂對我們社區中的個人、團體的支持以及祂對政府的支持。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去年作為貿易代表團出訪中國回家時, 受到王大師熱烈的歡迎以及祂對我們各方面的支持。而我想, 更重要的是,作為我們社區的一部份,所帶給我們的友誼。為此, 我們感謝您,我希望我們今天都在此浴佛慶典中慶祝佛陀聖誕, 而度過非常特別而神聖的一天。我知道, 今天也是我們在座每一位的生日。”
作為基督教國家的一州之長, 她親自參與到浴佛法會的浴佛和大幻化天誕下悉達多太子的聖密儀規 宗教實踐中,是超越界之和平和諧理念之現實體現。 一同與會的澳洲聯邦政府代表、 市議員亦都發表了感恩和喜悅的熱情致辭。
此外,來自斯裡蘭卡的世界佛教青年僧伽會秘書長 阿努如達大長老、斯裡蘭卡高等教育部長都參與法會, 並作了真誠友愛的發言。 還有專程從中國趕來的中國微笑行動慈善醫療機構負責人韓凱教授、 林靜教授和沈女士,通過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的指引結緣, 將中國微笑行動慈善醫療活動從中國帶去斯裡蘭卡, 幫助當地需要救渡的貧困兒童,增進國際交流互助,將大聖 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之光散播到社會慈善活動中。
浴佛聖典作為在西方國家召開的一個傳統佛教節日慶典,高朋滿座, 和諧喜悅,獲得圓滿成功。 中國漢傳密宗弘法實踐加深增厚不同國家、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人士的友好對話和相互理解,增進友誼, 實為宇宙大愛的沐浴、宇宙道德的示現, 是超越界靈性覺悟帶來的靈性力量。
不可思議之華嚴聖緣現代演繹,演就“萬物並育而不相害, 道並行而不相悖”的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宇宙和諧、美美之域, 達到和而不同、多元共存的大愛大美、殊勝的肇源之境。[10]
在慶祝佛陀生日和“每一個人的生日”的和睦歡頓氣氛中, 每一位與會者都感受到法喜。 這不僅是實踐人間佛教的理念所升起的方便靈性大用,同時也是“ 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 這一佛教究竟理論為人們瑜伽超越界之靈性覺悟到。
中國漢傳密宗之系列靈性豐收聖果不勝枚舉,無一不是“中國夢” 靈性的成功。當前,中國漢傳密宗正致力於籌建中國佛教文化公園。 作為佔地兩百多公頃, 展現中國佛教十二乘判教教法及聖密十法界曼荼羅的宏偉靈性工程和 弘揚中國文化建築,其建設目的是實踐“心靈的環保,靈性的救贖” 之造福人類、康復地球的夢想。期待這一煥發靈性光輝的“中國夢” 早日實現。
四、漢密重光回歸祖國,靈性智慧潤澤華夏,顯示人間佛教本懷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回歸祖國, 才是真正的世界大弘。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回歸祖國,即聖密宗擔當“ 中國夢”的實踐。
這一靈性教法能夠在學術、社會、人文、精神、 靈性等層面為祖國人民提供豐富的靈性智慧資源。
(一)學術方面
中國漢傳密學研究院以六宇宙宇宙觀為原則,對隱態世界學、 佛教Tantrayana宇宙學、聖密學、 聖密學聖密十法界曼荼羅、聖密學三密陀羅尼、 心靈哲學和人體科學等領域展開多方位探索和研究,還原“ 宗教的真實,學術的真實,歷史的真實”,以靈性文明之火把, 照亮人類探索隱態世界的道路。
薄伽梵 師尊聖示:“隱態世界的奧秘將會被全人類普遍認識, 甚至成為一個常識”[11]。當人們認識到隱態世界的客觀存在, 並且隱態世界知識為全人類所用,那麼, 全人類的認識可能將跨入更深、更高的一個學問的層次。
(二)社會方面
中國漢傳密宗傳統宗下靈性設施聖密家庭源自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住世時期誕下虛空藏聖祖羅睺羅的親自示範, 以及佛梵持明聖初祖薄伽梵 至極維摩詰之聖密家庭的演繹。聖密家庭適宜當前時空眾生需要, 契合“人間佛教”之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理念, 令眾生在現實家庭生活中獲得修行解脫。
聖密家庭有分“薄伽梵四眷屬”的聖密家庭;也有分“十大聖級” 的持明密教的聖密家庭[12]。 各種各樣根性的眾生都可以組成聖密家庭。
佛法不離世間,金剛禪是生活禪。家庭作為社會最小的組織單位, 是大多數眾生安身立命的安頓之所。眾生需要穩定居所和家人之愛。 聖密家庭的修行不是要求眾生將既有“家庭倫理”之現世生活割捨, 而是順應因緣,安頓眾生, 並提供在家庭中建立曼荼羅場修行佛法的聖密方便。
聖密家庭中的金剛明王和金剛佛母各自以清淨、無我、調伏、 精進的靈性品質,修行準備好“父本”和“母本”, 迎接聖密小活佛的來臨。聖密家庭是充滿和平和諧宇宙大愛、 宇宙道德、宇宙倫理、宇宙光明、宇宙能量的靈性修行。 聖密家庭的愛是清淨無我的愛,是聖緣慈悲心的宇宙大愛。
聖密家庭的建立可以達到淨化社會不清淨現象,健康兩性關係, 促進人類社會繁衍生息,推動社會“道德、倫理、喜悅、穩定”, 實現人民生活幸福之靈性大用。
(三)人文方面
佛教不僅承擔淨化人心的社會責任,更有傳承文化、 發揚文化的歷史責任。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佛教千年傳承不息, 歷代聖祖嘔心瀝血用生命為神州大地保留下這顆“ 屬於中華文明寶庫的璀璨明珠”[13]。宗下大聖寶所譯經典, 敦煌“藏經洞”諸多密宗文獻,四川大足屹立之聖密天,等等, 都是中國漢傳密宗為中華民族貢獻之傳統文化瑰寶。
還有中國漢傳密宗蘊含人文關懷的傳統三種教育:傳統文化教育, 現代文化教育,聖密宗教相、事相、戒相、圓相之靈性文化教育。 這三種教育的結合與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慈悲安排之佛教僧團從人性化過渡到靈性化的宗教過程 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種教育培養下的聖密小活佛時時成長於宇宙正能的靈性喜悅中, 啟迪宿世智慧,升起渡眾大用。
小活佛們不僅具有清淨冏明的高層靈性意識和宇宙溝通, 而且都是具有中華傳統美德的發光體,表現出多才多藝的靈性宿習。 如金剛聖源小活佛兩歲即能背誦經文、彈奏鋼琴, 六歲已能獨立作詞作曲演奏。祂在音樂上表現出的“早慧天才” 並非從世間法之課堂或樂譜習得, 而是妙音陀羅尼之宿世智慧的靈性湧現。
反思當今社會人文教育的普遍現狀,小學、中學、大學之課堂, 孩子可以獲得知識技能和文化燻陶,但是難以獲得靈性的人文關懷。 高等教育能夠培養知識技能,卻難以實現個體身心圓滿。 藝術院校更多重視競賽表演,而非人的精神自我提升。“ 藝術不僅被技術扼殺,也越來越成為追求名利的東西。”[14]
如此種種,現代教育尚未能填補人們精神田園之荒蕪。 完成教育者即使知識儲備增多,但是心智未熟, 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領,從象牙塔進入社會後, 八風五毒隨波流轉,稍有不慎即步入歧途。 另有能夠以教育熏習之道德規範自我約束者,如沒有高層靈性提升, 也是無從解決生命、宇宙等根本問題之思考,沒有神聖之精神生活, 就容易在世俗物質生活中產生精神空虛和心靈苦悶。
聖密小活佛的教育成功現實地向世人展現: 人類需要通過宗教過程的靈性文化教育,證悟自心清淨能量, 發現內在靈性寶藏,對社會人生從宇宙靈性層面宏觀認識, 從而解決現實生活和永恆生命之問題。
人類所需要的“知識”不僅限於世間法知識, 還有更高深更偉大的出世法知識、宇宙知識、隱態世界知識,即《 佛說維摩詰所說不思議解脫法門經》中所雲“眾所知識,大智本行” 。
(四)精神方面
卓新平先生將當前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歸結為“沒有信仰”。 他認為:“沒有信仰,‘老人跌倒該不該救’、‘ 幼兒被車碾壓路人視而不見’這些問題就出現了, 而這種道德困境和價值缺失正在考驗、煎熬著中國人的良心”。“ 正是在這種道德及意義危機中, 中國人重新開始呼喚道德價值和信仰意義的回歸, 找尋失落的精神家園”[15]。
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是,伴隨著政治經濟高速發展, 人們的精神生活不足以支持物質生活的需求, 人們的靈性意識不足以滋養物質生活豐富後空虛的心田。 這一軟肋正加劇社會問題和精神危機。無論是“金錢至上, 唯利是圖”的利己價值觀,還是“貪求眼前享樂,不管身前身後” 的享樂主義,抑或“人生空虛,沒有寄託”的虛無主義思想,等等, 都從精神層面造成社會的病態現象,諸如貪汙腐敗、違法犯罪、 精神疾病等,都是缺乏信仰,或者缺乏正信,所必然產生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完善法制體系雖然有效,但還只是從“果” 的層面進行強制性反面威懾,效用有限。如何從“因”上解決“ 人心不古”之種種社會問題?
卓新平先生認為:“敬畏感是一種宗教情懷,體現出信仰的超越性, 而且指引、支配著人們心中的道德律,這是法治、 秩序等社會規範的重要補充。因為法作為社會表層規範,它是被動、 強制的。有了這種敬畏感,就得到了人心深層的思考, 就會使人有一種主動、能動的呼應和支撐。”[16]
作為佛教而言,如果沒有對 大聖 佛祖教法的根本調伏、根本清淨、根本無我,沒有敬畏感, 長此以往,佛教也會變質,甚至產生“假佛教”等現象[17], 對社會風氣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
當今信息時代,在娛樂文化、商業文化等浪潮席捲下,人心浮躁, 失去原初的清淨和平衡。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 行政總裁劉長樂先生指出:“ 我們所享受的是這個信息時代帶來的便捷與舒適, 但如果持續地缺乏內省和觀照,信息就是一種災難, 人的頭腦會被各種各樣的娛樂、刺激、暴力、 物質主義的影像所充斥,我們失去了與大自然的連結, 失去了與其它生命的連結,失去了深思死亡本質的能力, 看起來生活似乎更豐富了,實際上心靈卻是更為貧乏。”[18] 人們無法證悟到光明的自性本心,而為八風五毒燻染, 顛倒妄想幻行。
社會需要一種中華文化精神的重振,淨化人民精神世界, 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聖密宗十三層識理念認為,人的意識有不同層次。六識的眼、耳、 鼻、舌、身、意是顯態世界一般人可以感覺到的層次, 還有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第九識庵摩羅識, 一直到十三層識。其中,阿賴耶識有染凈兩分。 主體一個不清淨的思想言行的產生機制是從阿賴耶識染分到末那識, 再在六識的範疇表現出來。 只有通過清淨的靈性教法淨化人們的意識, 通過靈性提升認識到因果規律,對於隱態世界有足夠的敬畏感, 人們才會有好的精神面貌和道德自律,從而營造好的社會風氣。
(五)靈性方面
“靈性”一詞,儒家稱之為“廣大之性”。明代德清法師詮釋“ 中庸”時講解為“全體化作萬物之靈,即在人道日用平常之間, 無一事一法不從性中流出著。故吾人日用行事之間, 皆是性之全體大用顯明昭著處。”[19]靈性遍一切處, 並作為一個源動力演化宇宙萬法。其中, 與人類最為休戚相關者即為靈性生命。
把握靈性生命,即把握了生命實體和來去向, 並正確認識人和宇宙關係。靈性生命是永恆的。 永恆靈性生命是客觀宇宙真實,而非一般意義上“色身長生不老”。 聖密宗六宇宙宇宙觀認為,有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有形而下世界、 形而上世界,有顯態世界、隱態世界。 人的色身是顯態世界相的存在,服從“成、住、壞、空” 之宇宙規律。而人通過修行可以把握和實證到永恆的靈性生命。
眾生生活在“生、老、病、死”輪回業苦中,煩惱痛苦總免不了。 據筆者所知,有高等學府醫學院學生因日日接觸皆是四苦, 而感到人生了無意義,發生抑鬱癥。這也說明, 如果沒有高層靈性意識的昇華和圓融,心靈健康也會產生危機。 佛教靈性文化可以為中國人民安身立命之靈性糧食和靈性圭臬。
劉長樂先生指出:“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個現實是, 佛教一些人看來是古老、封建和非民主的,甚至被視為迷信。 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誤解。事實上, 佛教文化是構成中華文化的支柱之一,佛陀的智慧從它誕生到現在, 一直在滋養著人類,他所提供的超越常識的智慧, 已經和正在為我們帶來長遠的利益, 尤其是為中華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機,恩澤了芸芸眾生。 早在百年之前, 中國的一代文化大師梁啟超就向國人說明了佛教的要義: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非迷信;佛教的信仰是兼善而非獨善; 佛教的信仰是入世而非厭世;佛教的信仰是無量而非有限。 佛教的世界觀、生死觀和善惡觀,告誡人們死後仍有無窮的苦樂, 因此就不會此生暫時的苦樂而生貪著厭離之想; 知曉天堂地獄森列於心目中,就不敢欺世盜名放縱自己, 時時告誡自己行善愛仁;明白身為不死之物,就敢於成仁取義, 面對苦難也不改初衷。”[20]
由是,個體生命只有獲得了靈性的啓蒙和昇華, 才能融和於宇宙的真理。促進人民生活幸福,建設社會精神文明, 根本有效之途徑是提升人類靈性覺悟, 探索和證悟靈性生命的宇宙奧秘。在此前提下, 宗教靈性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五、新時期中國漢傳密宗聖密行者之歷史使命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第二十八代宗師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多次聖示:“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一定要為提升中華民族, 全民族的精神生命、靈性生命的質量,而作出應有的貢獻。由是, 我們每一位聖密行者都肩負著光榮的歷史使命,為報效親愛的祖國, 為中華民族的強盛,為世界和平而努力。”[21] 中國漢傳密宗之新時期歷史使命即是擔當起共圓“中國夢” 的宗教責任。
在共圓“中國夢”這一議題上,卓新平先生指出:“ 信仰及宗教與我們的當代社會究竟能夠如何雙向互動、形成呼應, 也在於我們的社會民眾今天如何理解信仰及宗教”[22]。 對於當代社會的道德缺失和精神危機,佛教本身負有一定責任。 我們應該讓佛教信仰靈性文化為普通民眾所理解受用, 為社會提供充沛的靈性滋養。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認為, 現在佛教界乃至整體社會都缺少“淨、靜、敬”。 如果寺院能夠從這三個字做起,不僅會給人非常清淨的感覺, 讓人油然生起敬畏之心,還可以化導世俗,通過信眾影響整個社會, 社會風氣就會得到很大的改善,這是佛教對社會非常重要的、 甚至是目前最大的一個貢獻[23]。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 教育眾生如何做人是佛教適應當前社會的重要歷史定位。 四乘哲學佛教之共同基礎是大聖 佛祖教導的“三法印”、“八正道”。“三法印”,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作為佛教的根本原則和基礎要領, 徹見宇宙人生的真理,是最基礎的佛教正法。“八正道”,正見, 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佛教只有高舉正法,樹立起“凈、靜、敬”之大聖 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之靈性本懷,方能構建靈性時空, 弘揚社會正能量。
由此出發,筆者以為, 中國漢傳密宗之聖密行者可以從實修親證瑜伽於宇宙、 宗教對話與靈性交流兩個層面,為共圓“中國夢”擔當歷史使命。
(一)實修親證瑜伽於宇宙
宇宙之於眾生,恰如慈母之於幼子。 偉大宇宙的慈悲和智慧成就每一個孩子的靈性成長和夢想實現。 中國漢傳密宗宗下理念認為:“人和宇宙是一個不連續的整體”, 人體小宇宙和大宇宙息息相關。
聖密行者通過運用“聖密十法界曼荼羅”和“六宇宙三密陀羅尼” 等超越界密碼語境體系工具,瑜伽於超越界,使超越界之靈性顯露。 由是,“佛教詮釋學意義上的超越界的‘密碼’的曼荼羅、 陀羅尼修持、瑜伽、應用而成為救渡眾生、 解脫眾生的必不可少的要件。”[24]
薄伽梵 師尊多次教導弟子們實修親證的重要性。如台灣千佛山曼殊師利佛 上白下雲老禪師慈悲教導:“以解導行,以行證解;解行相應, 澄清僧海。”[25] 薄伽梵 師尊口傳心授的聖密教法、靈性教相,需要在聖密事相中實踐, 由神聖的聖密戒相規範,最終達到圓滿的聖密圓相, 達到救渡眾生的目的。
聖密行者虔誠躬行實踐靈性導師言傳身教之靈性教法,三業轉三密, 積累靈性功德,修持靈性證量,而在現實生活中升起靈性大用。 每一位佛梵持明僧團聖密行者都應該是隱態世界中的光明體, 作為宇宙中薄伽梵靈性聖光的傳遞者,將宇宙光明與眾生分享, 如金剛水晶球一般,散播正能量,自身成為宇宙規律的實踐者, 宇宙正能的瑜伽者,宇宙道德的信守者,宇宙正法的弘揚者。
只有通過清淨、無我、調伏、精進之修行實踐,進入隱態世界, 並且對隱態世界宇宙規律有充分認識和敬畏感, 在日常修行生活中體現了如法行持,才可能於一呼一吸之間, 展現內聖外王之皇家國師風範,散發法性之光,令眾生見即解脫、 聞即解脫、觸即解脫、瑜伽即解脫。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要傳承發揚中國漢傳密宗這一靈性文化精粹,不是嘴上說的堂皇語, 不是書上寫的文字相,非腳踏實地親身實踐不能證得。
聖密宗十二部根本經典之聖祖經《 佛說維摩詰所說不思議解脫法門經》概括了 大聖寶聖初祖 薄伽梵 至極維摩詰的生命過程和相關教法,非常深刻,非常深奧, 而且和生活現實、生命現實緊緊相連[26]。當前聖密時輪, 薄伽梵 師尊廣播聖密龍講解密《佛說維摩詰所說不思議解脫法門經》 足本密義,聖密弟子信受奉行經文法義, 需要在內心中牢固樹立救渡眾生之永恆誓願,並以清淨、無我、 調伏、精進、教相、事相、戒相、圓相之兩貼聖方八味聖藥, 自渡渡他,自覺覺他,自悟悟他。
只有佛的靈性大覺光如是才能照破眾生內在的愚昧、狹窄、嫉妒、 殘暴等一百六十種心所籠罩的黑暗無明的煩惱,才能走上靈性覺悟、 宇宙究竟圓滿的大道,究竟靈性,圓滿超越生死大苦海、大煩惱。[ 27]聖密行者以自身為實驗體,心懷救渡眾生之悲願, 在根本靈性導師 薄伽梵 師尊的引領下,投入到偉大宇宙的生命實踐中,投入到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教法的修行中。否則, 沒有實踐,救渡眾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二)宗教對話與靈性交流
西方著名社會學家薩繆爾•亨廷頓在其著作《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了具有遠見卓識的觀點:“ 國家間的聯繫和對抗的基礎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 在未來的幾十年,意味著文化遺產,語言, 和宗教的身份認同問題將在政治中發揮中心的作用。”[28]
聖密宗強調佛家學術參與當代世界哲學對話置身其中的必要性。“ 如果沒有宗教之間的超越界對話,則沒有宗教之間的超越界和平; 如果沒有宗教之間的超越界和平,則沒有各國之間的超越界和平; 宗教超越界和平對話是宗教和諧的基礎與建構世界超越界倫理的起點 。”[29]
面對全人類面臨的精神危機和生態危機之巨大挑戰, 全人類必須有共同的超越界倫理標準。 宗教內部不同流派的超越界對話和不同宗教之間的靈性交流, 有利於宗教自身教證雙美以及增進相互理解,構建超越界全球倫理。
“即使哲學假定、基本價值、社會關係、 習俗以及全面生活在各文明、宗教之間有重大差異, 只要就關於人的生命形成共同哲學倫理的超越界基本共識和準則, 包容共進,和而不同,相互傾聽,圓融互助, 就一定能夠創造一個和平的世界,為全人類共創一個美好的未來: 大愛、和平、慈悲、智慧、非暴力、全球倫理, 始終是全人類共同期盼的靈性願望。”[30]
在以往的弘法歷程中,中國漢傳密宗宗長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作為WBSY世界佛教青年僧伽會會長和靈性領袖,已經把“ Together We are One我們是一體”的團結和諧理念落實到世界大弘中, 作為一個排頭兵,為救渡眾生衝鋒陷陣,為世界和平衝鋒陷陣。
2012年12月8日, 舉行於巴伐利亞法身寺的世界佛教青年僧伽協會(WBSY) 第九屆全體大會發表歐洲宣言, 承認不同佛教傳統之間相互了解的重要性。
“電訊科技和全球化的現象,在全世界範圍內, 引起了對佛教哲學的興趣之極速增長。
如是,世界上不同的地方,都採用了不同的佛教修習(法門)。
不同傳統的佛教僧尼相互了解,會幫助新來者更方便接觸 佛祖的教法。
WBSY承認所有佛教傳統,都以推廣和平生活和覺悟為目標。
我們為此而採納以下使命宣言:
〝 佛祖的兒女們應該團結合一,就如天上只有一個太陽一樣。〞
我們肯定,在不同傳統之間,我們尋找相同、彌補異處, 以利益所有眾生。
我們應繼續將自身投入於悟成聖果,以及利益所有眾生。
我們應盡一切方法行動, 以保護世界上任何佛教團體免受人為和自然的危機。
危急之時,我們將緩和任何承受自然災害後患之佛教團體和人們。
我們承認佛教遺蹟和全世界古蹟的重要性, 並會作出行動保護它們免受人為的威脅和自然災害。”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推動世界和平和諧之偉大“中國夢”,任重道遠。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行者準備好自己,參與宗教對話和靈性交流實踐, 前提是過好清淨、無我、調伏、精進的宗教過程,調伏於宇宙規律, 真正能夠學好法,如法如律修行,在根本靈性導師薄伽梵 師尊的指引下,保持低調、謙遜、禮敬,發揚虛懷若谷之傳統宗風。
作為一名中國聖密行者,筆者有幸參與見證2011年“ 大興善寺與唐密學術研討會”, 親眼目睹普通老百姓對於佛法的孜孜仰渴,對於靈性的汲汲求索, 對於導師的翹首以盼。正如卓新平先生強調“ 中國宗教應成為普通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正常方式”, 眾生的真誠期盼即佛教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
佛法應該成為人們生活中安頓身心、證悟自性的精神資源、 靈性圭臬。佛教十二乘判教之教法圓融無礙,海納百川, 廣開八萬四千法門,分別適應於八萬四千根器眾生, 幫助眾生解脫現實暫時的痛苦和永恆的痛苦, 令每一位眾生都能和平、和諧、穩實、喜悅地生活。
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繼往開來,世界大弘, 將屬於中華民族文明寶庫的靈性文化廣弘世間,饒益無量眾生。 作為中華兒女,躬行實踐“中國夢”,報效祖國。
中國漢傳密宗肩擔如來家業,以清淨、無我、調伏、 精進之修行實踐,將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極終善性慈悲和智慧的靈性之光、靈性正能照耀神州、 輻射全球,與世界分享中國的靈性智慧,共圓“中國夢”。
註釋
[1] 參考《卓新平代表——應關注宗教的文化戰略意義》,刊登於《 中國民族報》2013年3月5日。
[2] 引自2011年10月29日 薄伽梵 師尊FM96.1電臺廣播聖密龍講。
[3] 引自《王作安:共圓中國夢的宗教擔當》,刊登於《人民日報• 海外版》2013年5月1日。
[4] 引自《卓新平代表——應關注宗教的文化戰略意義》,刊登於《 中國民族報》2013年3月5日。
[5] 參考法本《世界佛教青年僧伽協會大會上發言》,第5頁。
[6] 參考 薄伽梵 師尊論文《淺論佛教超越界限》。
[7] 引自法本《懷念祖國母親》,第5頁。
[8] 引自2011年10月29日 薄伽梵 師尊FM96.1電臺廣播聖密龍講。
[9] 引自 薄伽梵 師尊於佛曆2557年浴佛法會上致辭。
[10] 引自法本《佛教超越界限—— 智及法師演講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4月版, 第20頁。
[11] 引自法本《佛教超越界限—— 智及法師演講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4月版, 第41頁。
[12] 引自2012年4月21日 薄伽梵 師尊FM96.1電臺廣播聖密龍講。
[13] 參考 金剛龍聖長老論文《淺論“薄伽梵密”系中國漢傳佛教密宗的“ 原生態”》。
[14] 引自《樓宇烈先生:責任與期盼》,《佛教在線》網, 2009年9月7日。
[15] 引自《宗教學家卓新平:文化發展需要先重樹文化信仰》,刊登於《 東方早報》2012年3月23日。
[16] 引自《宗教學家卓新平:文化發展需要先重樹文化信仰》,刊登於《 東方早報》2012年3月23日。
[17] 參考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 行政總裁劉長樂於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上專題發言。
[18] 引自《劉長樂:慈悲善意是媒體更高的責任》,《鳳凰網華人佛教》 網,2012年4月23日。
[19] 引自法本《佛教超越界限—— 智及法師演講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4月版, 第32頁。
[20] 引自《劉長樂:慈悲善意是媒體更高的責任》,《鳳凰網華人佛教》 網,2012年4月23日。
[21] 參考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官方網站《金剛禪世界》 。
[22] 引自《卓新平代表——應關注宗教的文化戰略意義》,刊登於《 中國民族報》2013年3月5日。
[23] 參考《樓宇烈先生:責任與期盼》,《佛教在線》網, 2009年9月7日。
[24] 引自 薄伽梵 師尊論文《淺論佛教超越界限》。
[25] 引自2012年6月10日 薄伽梵 師尊FM96.1電臺廣播聖密龍講。
[26] 參考2013年5月5日 薄伽梵 師尊FM96.1電臺廣播聖密龍講。
[27] 引自2012年11月10日 薄伽梵 師尊FM96.1電臺廣播聖密龍講。
[28] 引自薩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29] 引自 薄伽梵 師尊論文《淺論佛教超越界限》。
[30] 參考法本《世界佛教青年僧伽協會大會上發言》,第70頁。
TT Explorer
Windows XP